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骠信的意思、骠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骠信的解釋

指古南蠻諸國的國君。《新唐書·南蠻傳中·南诏下》:“子 尋閤勸 立,或謂 夢湊 ,自稱‘驃信’,夷語君也。”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卷五:“自下手築城日舉烽,直至 大渡河 ,凡九十三日,樓櫓矗然,旌斾竟不行,而驃信讋慄不暇,兵以詐勝,斯之謂也。”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六章第一節:“ 楊幹真 滅 大長和國 ,擁立 趙善政 為骠信,國號 大天興 ,又名 興源國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骠信是中國古代南诏國統治者的專屬稱號,源于唐代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政權的政治文化體系。據《漢語大詞典》記載,“骠”字在古漢語中可指代勇猛迅捷的騎兵,而“信”字則含有權威、可信之意,組合後特指南诏國最高統治者的尊稱。這一稱謂最早見于《新唐書·南蠻傳》,其中載“南诏自稱曰骠信”,表明其作為王權象征的政治屬性。

從曆史語言學角度分析,“骠信”的構成融合了古彜語與漢語的表意特征。《中國曆史大辭典》指出該詞可能是對古緬語“Pyussein”(意為黃金君主)的音譯轉寫,反映了南诏國作為多民族政權在文化交融中的獨特創造。唐代詩人白居易在《骠國樂》詩中“玉螺一吹椎髻聳,銅鼓千擊文身踴”的描述,佐證了骠信統治下的禮樂制度與中原文化的互動關系。

現代民族學研究表明,骠信制度持續約兩個世紀(8-9世紀),其權力結構具有政教合一的特征。雲南大學《南诏大理國史》記載,骠信不僅是軍事統帥,還承擔着主持祭典、頒布曆法等宗教職能,這種雙重權威在《南诏德化碑》的碑文中得到明确印證。該稱號的消亡與南诏政權更疊直接相關,至大理國時期逐漸被“段氏總管”等新稱謂取代。

網絡擴展解釋

“骠信”是古代對南蠻諸國國君的稱謂,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骠信(拼音:biāo xìn 或piào xìn)指古南蠻諸國的君主,尤其與南诏國(今雲南及周邊地區)相關。該詞源于古漢語對邊疆民族首領的尊稱,常見于唐代文獻。

二、讀音說明

“骠”為多音字:

三、曆史出處

  1. 《新唐書·南蠻傳》記載南诏王自稱“骠信”,意為“君主”。
  2. 宋代《北夢瑣言》提到“骠信”用于描述南诏國君的威儀。

四、用法示例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讀音或用法,可查閱《中國通史》《漢語大詞典》等權威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百奸傍薦表海膘壯財雄慚幸茶話會超雅宸聽春謎帶鐍丹頂鶴單文獨院兒方珍服慘凫鴨概用公牒光顧滾繡球含态合甲駕鶴成仙佳美祭祠金樓子輯洽臼科卷葉可身科瑣瀝澇流弊龍瑞羅地麻煩毛皂尨亂弄毫墨飄飖平水淺深趫悍青蘿傾屬屈指可數膳食石竅說黑道白曙色樹栽子庭壸晩飯王勃沃灌香浥先天之精宵會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