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時的意思、哀時的詳細解釋
哀時的解釋
謂傷悼時勢。 唐 杜甫 《詠懷古迹》之一:“ 羯胡 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高燮 《己酉九日》詩:“看菊故應呼酒飲,哀時甯得借詩逃。”
詞語分解
- 哀的解釋 哀 ā 悲痛:悲哀。哀求。哀歎。哀鳴。哀思。哀鴻遍野(“哀鴻”,哀鳴的大雁;喻到處都是呻吟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哀豔(詩文凄測動人而華麗)。 悼念:哀悼。默哀。 舊時稱死去母親:哀子(.母喪而父存;
- 時的解釋 時 (時) í 一切事物不斷發展變化所經曆的過程:時間。時不我與。 較長的時間:時代。古時。 泛指一段時間:時光。時令。時分。 現在的,當前的:當時。時下。時務。時宜。 常常:時常。學而時習之。 一年
專業解析
"哀時"是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歸納為以下兩點:
-
字面義:悲傷的時代或哀歎時世
- 此義項強調“哀”與“時”的直接組合。“哀”指悲傷、哀痛、憐憫;“時”指時代、時世、時局。
- 組合起來,“哀時”指令人感到悲傷、不幸的時代或時世。它也可以指人因所處的時代(通常是亂世、衰世)而感到悲哀,即“哀歎時世”。
- 例如:身處亂世,文人常懷“哀時”之念。
-
引申義/文學義:感傷時事,慨歎時運
- 這是更常見和重要的用法,尤其在古典詩文中。“哀時”并非僅僅指一個悲傷的時代,更側重于表達個體(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對當前社會狀況、國家命運或個人在時代洪流中的遭遇所産生的感傷、憂慮、慨歎之情。
- 它體現了文人對國家興衰、民生疾苦的關切,以及個人抱負難以施展的無奈。常與“感遇”(感慨際遇)、“憂國”等情感相連。
- 例如:杜甫的詩歌常流露出深沉的“哀時”之情。
權威引用參考:
- 《漢語大詞典》(權威大型語文辭書): 該詞典對“哀時”的解釋明确指向其核心含義,即“謂哀傷時世”或“哀歎時世”。這涵蓋了上述兩種釋義的精髓,尤其強調了文人對時局的感傷情懷。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
- 杜甫詩歌(經典文學作品印證): 唐代詩人杜甫被譽為“詩聖”,其詩歌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的社會動蕩和人民疾苦。他的許多作品,如《春望》、《登高》、《北征》等,都充滿了對國家命運和個人遭遇的深切悲憫與慨歎,是“哀時”情感最典型的文學體現。來源:杜甫詩集(如《杜工部集》)。
- 王粲《登樓賦》(早期文學實例): 漢末文學家王粲的名篇《登樓賦》中,有“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情眷眷而懷歸兮,孰憂思之可任?… 悲舊鄉之壅隔兮,涕橫墜而弗禁”等句,抒發了身處亂世、懷才不遇、憂思故土的悲涼情感,是早期文人“哀時”情懷的著名表達。來源:王粲《登樓賦》。
“哀時”一詞在漢語詞典學視角下,主要指感傷時事、哀歎時世,尤其用于描述文人志士面對國家動蕩、社會不公或個人失意時所産生的深沉悲憫與慨歎之情。其核心在于個體情感與時代背景的交織,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網絡擴展解釋
“哀時”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āi shí,其核心含義是“傷悼時勢”,即對所處時代的動蕩、苦難或社會現實感到悲痛與無奈。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 詞義解析:
“哀”指悲傷、憐憫,“時”指時局、時代,組合後表示對時局動蕩或社會現狀的感傷。常見于古典文學,體現文人對家國命運的憂思。
二、經典用例
-
杜甫《詠懷古迹》:
詩句“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中,“哀時”表達了詩人對安史之亂後國勢衰微的悲歎。
-
高燮《己酉九日》:
“看菊故應呼酒飲,哀時甯得借詩逃”則通過借酒賦詩,抒發了對時局艱危的無力與逃避之思。
三、用法與延伸
四、現代延伸
在現代語境中,“哀時”可引申為對當前社會問題的深切關切,例如環保、戰争等議題的批判性反思,但這一用法較為少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句背景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詠懷古迹》等文學作品或權威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凹度拜璧镖頭觸景傷懷翠籠打疊擣治端詳楯楹耳雨糞肥婦好幹坼掴裂姑媳晦蝕豁蒙樓甲父江西臘奸色焦瘦極峯荩草津筏浄床禁火日峻敞科泛克畫可異誇強浪汗勞民傷財躐拜栗裡靈圖攣朐緑扇帽兒頭靡草名數嘔呢剽傷披露牽縱聲動梁塵事奉石籠食馔一口熟艾隨丁歎嗟踏心貼水投袂援戈旺熾午茶小金庫小阕洗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