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傷悼時勢。 唐 杜甫 《詠懷古迹》之一:“ 羯胡 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 高燮 《己酉九日》詩:“看菊故應呼酒飲,哀時甯得借詩逃。”
“哀時”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āi shí,其核心含義是“傷悼時勢”,即對所處時代的動蕩、苦難或社會現實感到悲痛與無奈。以下為詳細解釋:
杜甫《詠懷古迹》:
詩句“羯胡事主終無賴,詞客哀時且未還”中,“哀時”表達了詩人對安史之亂後國勢衰微的悲歎。
高燮《己酉九日》:
“看菊故應呼酒飲,哀時甯得借詩逃”則通過借酒賦詩,抒發了對時局艱危的無力與逃避之思。
語境適用:
多用于描繪文人志士面對亂世或政治腐敗時的情感,常見于詩詞、文言文。例如:“詞客哀時”形容文人以文字抒發憂國之情。
近義詞:
憂時、感時、傷世(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在現代語境中,“哀時”可引申為對當前社會問題的深切關切,例如環保、戰争等議題的批判性反思,但這一用法較為少見。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句背景或曆史用例,可參考《詠懷古迹》等文學作品或權威漢語詞典。
《哀時》是一個漢語詞語,可以拆分成部首“口”和“日”,總共有6畫。它的意思是在悲傷或者喪失中度過的時間,指的是感慨時光流逝的瞬間。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獻《楚辭·吊屈原》中的一句詩:“哀哉沮洳,終是寤寐。”其中“哀哉”形容了人們由于屈原被貶流放而感到的悲傷,而“沮洳”則表示心情煩亂、感到失望。
相比于簡體字的寫法,繁體字《哀時》中使用了更多的筆畫,并且部首“口”被拆分成了兩個部首“蔔”和“口”。繁體字《哀時》在中國台灣普遍使用,而在大陸地區則采用簡化字的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多次改變。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代寫作《哀時》的方法是在“口”字的上方加上少量的筆畫。這種寫法體現了中國曆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是古人對時間和感慨的一種表達。
以下是一些使用《哀時》的例句:
1. 在姥姥去世後,她陷入了漫長的哀時之中。
2. 每當聽到這首歌,我就會被帶入哀時的往事中。
組詞:哀情、時光、悲傷、度過、瞬間。
近義詞:傷感、悲涼、憂傷、悲哀。
反義詞:喜悅、歡樂、快樂、愉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