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书。 宋 苏轼 《答许状元启》:“忽承牋牘之临,皆自听闻之误。”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史书佔毕五》:“ 宋 刘穆之 目览词讼,手答牋牘。”
牋牍(jiān dú)是汉语中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字形与历史用法两方面解析。“牋”为“笺”的异体字,本义指古代供题写诗文、书信的小幅华贵纸张,后引申为书信的代称。《说文解字》释“笺”为“表识书也”,即标注文字的小竹片。“牍”原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简,《说文解字》载“牍,书版也”,后泛指文书、信件,如《汉书》载“持牍趋谒”即持文书拜见。
二字合称“牋牍”,泛指书信或公文。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云:“牋者,表也,表识其情也”,强调其表情达意功能。唐代文献中多用于指代文人雅士往来的信札,如白居易《与元九书》即以“牋牍”称友人书信。
该词在当代主要作为历史词汇使用,常见于古典文学研究与书信史论述。需注意的是,“牋”作为“笺”的异体字,现代规范写作中已统一为“笺”,因此现代辞书如《现代汉语词典》仅收录“笺牍”词条。
“牋牍”一词中的“牋”应为“笺”的异体字,而“牍”指古代书写用的木版。结合词义及历史用法,具体解释如下:
牍的含义
牍(dú)本义为古代书写用的木版,形制多为长方形,长度通常为一尺(约23厘米),常用于书写文书、书信或簿籍。如《说文解字》记载:“牍,书版也。”朱骏声进一步说明已书写的木版称“牍”,未书写的称“椠”。此外,“牍”也代指文书内容,如“尺牍”即指书信。
笺的含义
“笺”原指古代注释经书的小幅纸张,后引申为书信或信纸。例如《文心雕龙》提到“笺者,表也,表识其情也”,即用笺记录心意。与“牍”结合时,可能泛指书信或公文。
牋牍的合义
二者连用多指书信或公文类文书,属古代书面交流的常见载体。例如“苞苴竿牍”(《庄子》)即以竹简传递问候,体现其实际用途。
补充说明:牍在古代还曾作为乐器“舂牍”使用,通过撞击地面发声,但此义与书写无关。若需更深入的历史用例,可参考《说文解字注》或汉代简牍文献。
爱鸟周补理蚕缫谗嬖谄黩赤瓦不剌海出言成章从善大埠道乡典型化断渡風路浮惰妇好膈臆贵本家呵止化身蛟穴久名向知沮渠课儿诳诞坤干狼嗥冷光龙鸟路见不平,拔剑相助闾闬冒惨卯金刀梅圃摩霄千金一壶且说轻典畦町气嘘嘘取别筲桶社教审别适从师父试奏搜苗肃立淘融淘汰天麟铁达铁达投贽韦编三绝吴山污世夏潦小微下情上达谐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