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飛沉 ”。1.飛升和沉落。《後漢書·黨锢傳·李膺》:“願怡神無事,偃息衡門,任其飛沉,與時抑揚。” 唐 李商隱 《搖落》詩:“水亭吟斷續,月幌夢飛沉。” 明 陸粲 《贈别王直夫》詩:“丈夫志千載,飛沉何足歎!”
(2).指鳥和魚。 晉 陸機 《贈從兄車騎》詩:“營魄懷茲土,精爽若飛沉。” 南朝 梁 何承天 《達性論》:“安得與夫飛沉蠉蠕并為衆生哉。” 唐 劉禹錫 《和樂天閑園獨賞八韻》:“動植隨四氣,飛沉含五情。”
(3).指聲調的平清和仄濁。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聲律》:“凡聲有飛沉,響有雙疊,雙聲隔字而每舛,疊韻雜句而必睽,沉則響發而斷,飛則聲颺不還。”
(4).指山和河。 明 唐順之 《謝病贈别高參政子業》詩:“從茲一相失,長嘆隔飛沉。”
“飛沈”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飛升與沉落
由“飛”(迅速上升)和“沈”(迅速下降)組成,形容事物在短時間内快速興起或衰落,也可指自然現象的升降(如鳥飛魚沉)。
例:李商隱《搖落》中“水亭吟斷續,月幌夢飛沉”即用此意。
指代鳥與魚
古文常以“飛沉”分别代指空中飛的鳥和水中的魚,如陸機《贈從兄車騎》中“精爽若飛沉”。
聲調平仄
在文學理論中,“飛”代表平聲(清揚),“沈”代表仄聲(濁沉)。劉勰《文心雕龍·聲律》提到“凡聲有飛沉”,強調聲調搭配的韻律。
象征山河或心境起伏
明代詩句如“長歎隔飛沉”借“飛沉”暗喻山河阻隔,或形容人生境遇的起伏。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黨锢傳·李膺》,後常見于唐詩宋詞及文論著作。
若需進一步探究具體詩文用例或聲律理論,可查閱《文心雕龍》《後漢書》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