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彻真理;明白道理。《汉书·翼奉传》:“圣人见道,然后知王治之象,故画州土,建君臣,立律历,陈成败,以视贤者,名之曰经。”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诗有见道之言,如 梁元帝 之‘不疑行舫往,惟看远树来’; 庾肩吾 之‘只认己身往,翻疑彼岸移’;两意相同,俱是悟境。”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皮日休》:“是 日休 尝受 巢 伪官,何其失节若此!岂文人之心,能见道而不能守,固如是耶?”《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 玉格 这话,却是他读书见道的地方。”
"见道"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哲学与佛学的双重内涵,主要释义如下:
指领悟真理或洞悉事物的本质规律。在世俗语境中,表示对事理有深刻认知,如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宝玉见道是个梦境,便欲转身回去" ,此处体现醒悟之意。
在佛教唯识学体系中,"见道"(梵文 darśana-mārga)特指修行者通过般若智慧初次证悟真如(宇宙实相)的阶位,属于修行证果的关键阶段。其特点包括:
佛教概念最早见于印度论师世亲所著《俱舍论》,汉传佛教以唐代玄奘译《成唯识论》为权威阐释,将修行次第分为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与究竟位 。禅宗典籍如《景德传灯录》载药山惟俨禅师言:"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见道忘山者,人间亦寂寥",强调见道后仍需精进修持 。
参考文献
“见道”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分为汉语通用释义和佛学专有概念两类:
一、汉语通用释义
基本含义
指洞彻真理、明白道理,由“见”(认识)和“道”(方法、真理)组合而成,强调通过认知找到正确方向或方法。
历史文献引用
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经历迷茫后找到方向,或形容对事物本质的深刻理解。
二、佛学专有概念
核心定义
指修行者通过无漏智慧初次照见真谛(如四圣谛)的阶段,属于修证的重要分水岭。
实践意义
禅宗强调“见道”需结合修行,仅明理而不实践(如打坐、观心)则难以抵挡烦恼。
总结
“见道”既可用于日常表达对真理的领悟,亦为佛学修行术语。需注意语境区分具体含义。如需进一步探讨佛学体系中的“见道”次第,可参考《佛学大辞典》等专业文献。
百不当一比葫芦画瓢碧落亳丘子裁纠棰令萃止稻米鹅毛雪繁文末节封侯骨负固不服頫首父业古老河精槐安甲虫加演佳兆金山伯九宫就里亢旱侉饼拉谈聊晒犊裩立本林栖挛圈橹声漫天叫价木桁凝竭青发轻服青瞳起售三登山肤设拜圣地胜负省念世箴水成岩四围嵩少所化谈空说有腾猨瓦兆围城打援无动为大销朽席端懈意洗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