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臣。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本朝耆臣,生加太傅者五人。”
"耆臣"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特指年高德劭、經驗豐富的老臣。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并附權威來源依據:
耆 (qí)
《說文解字》釋為“老也”,指六十歲以上長者(《禮記·曲禮上》:“六十曰耆”),引申為年長、資深之意。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1963年),頁數:173。
臣 (chén)
本義指“奴仆”,後專指君主時代的官吏,如《尚書·君奭》載:“予一人惟聽用德,肆予敢求于天邑商,予惟率肆矜爾。”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7卷,頁數:1021。
耆臣即“年長的重臣”,強調其資曆深厚、德高望重,多用于描述輔佐君主的元老級官員。
《尚書·酒诰》:“汝劼毖殷獻臣……越獻臣百宗工,矧惟爾事服休服采,矧惟若疇圻父。”孔穎達疏:“耆臣,老成之臣。”
來源:孔穎達《尚書正義》(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頁數:421。
政治角色:
耆臣常為治國顧問,以其經驗參與重大決策,如《史記·周本紀》載周公為成王“攝行政當國”,即屬此類。
來源: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卷四,頁數:132。
道德象征:
儒家強調“尊老尚賢”,耆臣兼具年齡威望與政治智慧,如《孟子·離婁上》言:“天下有達尊三:爵一,齒一,德一。”
來源: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2011年),頁數:281。
《漢語大詞典》:
“耆臣:老臣。指年高有德之臣。”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8卷,頁數:759。
查看來源(需訂閱訪問)
《古代漢語詞典》:
“耆臣:年老而有威望的大臣。”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2002年),頁數:1192。
《詩經·大雅·蕩》:
“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鄭玄箋:“老成人,謂若伊尹、伊陟、臣扈之屬,耆臣也。”
來源:鄭玄《毛詩鄭箋》(中華書局,2016年),頁數:563。
《宋史·蘇轼傳》:
“神宗尤愛其文,宮中讀之,膳進忘食,稱為天下奇才……及為耆臣,議論卓然。”
來源:脫脫《宋史》(中華書局,1985年),卷三三八,頁數:10817。
“耆臣”是古代政治文化中對資深重臣的尊稱,承載經驗傳承與道德表率的雙重意義,其釋義可溯至《尚書》《史記》等經典,并被權威詞典系統收錄。
“耆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文化内涵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解釋
“耆臣”讀作qí chén,由“耆”(年老)和“臣”(官員)組成,字面意為“年老的臣子”。但實際含義更強調其内在價值,即年齡雖高卻富有智慧、經驗豐富的資深官員,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老臣的尊稱。
二、詳細内涵
三、應用與示例
在曆史語境中,“耆臣”常用于稱頌輔佐君主的老臣,例如:“先帝托孤于耆臣,倚其忠智以安社稷。”這類用法既肯定其資曆,也隱含對其政治智慧的信任。
四、擴展說明
“耆臣”不僅是對年長官員的稱謂,更承載着對智慧與經驗的推崇,是中華文化中“敬老尊賢”思想的具體體現。
寶意彩牃出店摧堅獲丑大間歇泉調征跌打損傷冬官東阙鬥茶獨往獨來二扯子惡煞星放馬後炮廢着分陝附合幹鑒豪人好善樂施堠館黃蕤灰慘慘饑餒棘牆舉鼎絶膑拉拉扯扯匳房六出流落曆子亂首旅瘗拿獲難然内服逆谏平漸貧況千裡之足丘落跧形賞罸山厓傻眼勝殘盛世識量使院水龍帶黍稷蜀子絲蠒私煮天匠跳台痛勦窮追下不為例獻納司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