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言。 唐 孫樵 《逐痁鬼文》:“ 樵 嘗欲人美言,則有若教予訐談而鯁人耳者。”
“讦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拼音與結構
讀音為jié tán,由左右結構的“讦”和“談”組成。其中“讦”本義為揭發、攻擊他人隱私,而“談”指言語交流,組合後引申為一種直率的表達方式。
釋義
指直言不諱的談話方式,強調說話直接、坦率,甚至可能帶有尖銳或批評的意味。例如唐代孫樵在《逐痁鬼文》中寫道:“樵嘗欲人美言,則有若教予訐談而鯁人耳者”,此處“讦談”即指直截了當的言論。
使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需注意語境,因其可能隱含“不留情面”的貶義色彩,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情感傾向。
補充說明
由于該詞權威文獻記載較少,建議結合具體古籍用例進一步理解。若需現代類似表達,可用“直言不諱”“坦率陳詞”等替代。
以上信息綜合自網絡釋義,如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專業辭書。
《讦談》是一個常見的漢語詞彙,主要意思是争辯、争論或讨論。它常常用來形容雙方為了辯論或者讨論某個問題而進行的辯論活動。
《讦談》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言”和“讠”。其中,“言”是關于語言和說話的意思。“讠”是表示言語的動詞。“讦談”共有10個筆畫。
《讦談》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平津侯列傳》中,是漢代司馬相如所寫的。在文中,司馬相如以《讦談》作為篇目,用來形容漢武帝時期的辯論風氣。
《讦談》的繁體字形式為「訐談」。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讦談》在古代寫作「訐談」。漢字的變化是隨着時間的推移而發生的。
1. 他們兩個經常在會議上進行激烈的《讦談》。
2. 這次《讦談》的結果是沒有達到共識。
組詞有: 讦辯、辯談、争辯、讦議、談論等。
近義詞有: 辯論、争論、讨論、辯辭、論述等。
反義詞有: 同意、和諧、共識、一緻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