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同義詞。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之。”
同訓,是傳統訓诂學術語,指不同的漢字在字典辭書中被用相同的詞語(通常是常用詞)來解釋其核心意義的現象。它反映了漢語詞彙系統中意義相近或相通的字詞關系,是研究詞義關聯和語義場的重要材料。以下從詞典學角度詳細解釋:
在漢語字典(尤其是古代字書)中,當編者使用完全相同的釋義用語來解釋兩個或多個不同的字頭時,這些字之間即構成“同訓”關系。例如:
“初,始也”(卷四·刀部)
“首,始也”(卷九·首部)
此處“初”與“首”均被訓釋為“始”,二者形成同訓關系 。
詞義共性
同訓字往往在某本義或核心引申義上高度重合。如“美”(《說文·羊部》:“甘也”)與“好”(《說文·女部》:“美也”)均指向“美好”義,構成互訓式同訓 。
語義場關聯
同訓群可揭示語義網絡中的近義聚合。如《爾雅·釋诂》:“林、烝、天、帝、皇、王、後、辟、公、侯,君也。” 十餘字共訓為“君”,展現古代統治者的稱謂系統 。
訓诂經濟性原則
用常見詞解釋生僻字可提升釋義效率,如《玉篇》以“善”訓“吉”“祥”“瑞”等字。
《說文解字》(東漢·許慎)
典型同訓如:
“祐,助也”(卷一·示部)
“助,左也”(卷三·力部)
“左,手相左助也”(卷五·左部)
形成“祐-助-左”的同訓鍊 。
《爾雅》(中國最早詞典)
全書以同訓為綱,如《釋言》:“殷、齊,中也”集中地域核心概念 。
現代詞典雖較少顯性标注同訓,但釋義用語的重合仍隱含此關系。如《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
此類設計延續了傳統字書通過同訓構建語義關聯的方法。
主要參考文獻來源:
關于“同訓”的含義,綜合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同訓”指發音相同且含義相同的詞語或短語,是漢語中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在訓诂學中,它特指用同一個字解釋多個詞語的方法,例如《爾雅·釋诂》中的“初、基、肇、祖,始也”。
語言學角度
指同義詞替換,尤其在古代避諱文化中應用。如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風操》提到,避諱時需用“同訓”詞替代原詞(如用“長”替代“高”以避諱身高相關的禁忌)。
訓诂學角度
作為《爾雅》的核心訓釋方法,将多個被釋詞歸為一組,用同一釋詞解釋。例如“初、哉、首、基”等詞均被釋為“始也”,體現詞義共性。
需注意“同訓”與“同音詞”的差異:前者強調音義皆同,後者僅發音相同而意義不同(如“杜鵑”既指鳥也指花)。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文獻用例及語言學分析,主要參考來源為《爾雅》、顔之推著作及現代權威詞典。
悲促北軍布帆嘲诙撤離寸碧存照亶翔對銷蠹賊髣拂分竹槁骨過家家隺俸鶴膝黃菜胡僧健馬奸詐緝裁孑黎戢手郡城涼漢連窩端料鬭黎黔龍津巒穴落宿旅羇馬糞娘猛不乍米泔水闵嘿民萌蹑踵疲于奔命牆面清門靜戶窮忽畦畽權寄趨戰晌午諟谛手劄刷鍊熟糞順時而動蜀秫嵩厚塗龜腿套萬千為爾危慮新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