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同義詞。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凡避諱者,皆須得其同訓以代換之。”
關于“同訓”的含義,綜合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同訓”指發音相同且含義相同的詞語或短語,是漢語中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在訓诂學中,它特指用同一個字解釋多個詞語的方法,例如《爾雅·釋诂》中的“初、基、肇、祖,始也”。
語言學角度
指同義詞替換,尤其在古代避諱文化中應用。如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風操》提到,避諱時需用“同訓”詞替代原詞(如用“長”替代“高”以避諱身高相關的禁忌)。
訓诂學角度
作為《爾雅》的核心訓釋方法,将多個被釋詞歸為一組,用同一釋詞解釋。例如“初、哉、首、基”等詞均被釋為“始也”,體現詞義共性。
需注意“同訓”與“同音詞”的差異:前者強調音義皆同,後者僅發音相同而意義不同(如“杜鵑”既指鳥也指花)。
以上内容綜合了詞典釋義、文獻用例及語言學分析,主要參考來源為《爾雅》、顔之推著作及現代權威詞典。
《同訓》這個詞是一個詞語聯結而成,其中,“同”表示一緻、相同,而“訓”表示教導、告誡。因此,整個詞語的意思是相同的教導或告誡。
《同訓》的拆分部首是“言”和“讠”,其中,“言”表示與言語、語言相關,而“讠”則表示與言語相關的意義。此外,《同訓》的總筆畫數為15筆。
《同訓》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傳統意義上,“同訓”是指在教育、道德綱常等方面給予相同、統一的教導和告誡。對于個人和社會來說,這種一緻的教導和告誡可以起到規範行為、增強凝聚力的作用。繁體字“同訓”是其中的另一種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漢字的形狀和結構經曆了許多變化。不同的朝代、地區和書法家在書寫過程中都有一些獨特的表現風格。對于《同訓》這個詞來說,古時候的寫法和現代寫法并沒有太大的差異,隻是在書寫技巧和表現手法上可能有所不同。
1.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給予孩子同訓的指導,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灌輸正确的價值觀念。
2. 在團隊協作中,成員之間應該遵循同訓,共同努力實現共同的目标。
組詞:同理、同心、同步、同仁。
近義詞:同謀、共謀、齊心協力。
反義詞:異訓、異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