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烏紗帽的意思、烏紗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烏紗帽的解釋

[black gauze cap;official position] 古代官吏戴的一種帽子,比喻官位

丢烏紗帽

詳細解釋

(1).帽名。 東晉 成帝 時宮官著烏紗帢。 南朝 宋 始有烏紗帽,直至 隋 代均為官服。 唐 初曾貴賤均用,以後各代仍多為官服。《宋書·五行志一》:“ 明帝 初,司徒 建安 王休仁 ……制烏紗帽,反抽帽裙,民間謂之‘司徒狀’,京邑翕然相尚。” 五代 馬缟 《中華古今注·烏紗帽》:“ 武德 九年十一月, 太宗 詔曰:‘自今已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宋 陸遊 《探梅》詩:“但判插破烏紗帽,莫記吹落黃金船。”《西遊記》第八回附錄:“小姐一見 光蕊 人材出衆,知是新科狀元,心内十分歡喜,就将綉毬抛下,恰打着 光蕊 的烏紗帽。”參閱 唐 劉肅 《大唐新語·厘革》

(2).指官位;領導地位。 明 馮惟敏 《清江引·八不用》曲:“烏紗帽,滿京城日日搶,全不在賢愚上……誰是誰非不用講。” 浩然 《豔陽天》第一一四章:“﹝ 馬之悅 ﹞唯恐掉了烏紗帽,他肯自己把自己往大獄裡頭推?沒那事兒!” 畢方 锺濤 《千重浪》第十二章:“ 洪長嶺 點頭道:‘來,當然來!摘了我的烏紗帽,還能摘走我6*幹革命的這顆心?!’”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烏紗帽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烏紗帽是中國古代官員佩戴的帽子,後演變為官職的代稱。其演變過程和文化内涵如下:

一、起源與發展

  1. 東晉起源
    烏紗帽最早見于東晉成帝時期(334年),宮廷官員開始佩戴黑紗制成的帽子。南朝劉宋時,宗室劉休仁改良設計,使烏紗帽在民間流行,無論官民皆可佩戴。

  2. 隋唐制度化
    隋朝将烏紗帽納入官服體系,并首次以玉飾數量區分官階(一品九塊,二品八塊,以此類推)。唐朝延續此制,唐太宗曾下诏要求官員統一佩戴。

二、形制與功能演變

  1. 宋代雙翅設計
    宋太祖趙匡胤為防止朝臣議事時交頭接耳,在烏紗帽兩側加裝長翅,并裝飾不同花紋以區分官階。此時烏紗帽仍為民間便帽,未專屬官員。

  2. 明代成為官位象征
    明洪武三年(1370年),朝廷規定官員須佩戴烏紗帽、穿團領衫,并細化形制:以藤或麻為胎,外裹黑紗,前高後低,雙翅縮短且官階越高翅越窄。至此烏紗帽正式成為官職代名詞,民間禁用。

三、文化意蘊

四、消亡與影響

清朝入關後推行剃發易服政策,烏紗帽被紅纓帽取代,但其作為官職代稱的文化含義延續至今,常見于戲曲、成語(如“烏紗帽丢了”)。

以上内容綜合了多個權威來源的考證,涵蓋曆史演變、形制功能及文化意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烏紗帽的意思

烏紗帽是一種傳統的華北地區的頭飾,通常由黑色的紗布制成,用于保護頭部遮陽。它在中國古代儒家文化中被視為一種儀式性的标志,常與學者、官員等知識分子聯繫在一起。

烏紗帽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烏紗帽的拆分部首為王(玉)部,筆畫數為六。

烏紗帽的來源

烏紗帽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據說最早是由戰争時期的士兵們在戰場上用來遮陽的簡陋帽子演變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它逐漸成為了知識分子的頭飾。

烏紗帽的繁體寫法

烏紗帽的繁體寫法為烏紗帽。

烏紗帽的古時候漢字寫法

烏紗帽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為烏紗帽。

烏紗帽的例句

1. 他戴一頂烏紗帽,舉止莊重而典雅。

2. 在古代中國,烏紗帽是知識分子的象征。

與烏紗帽相關的組詞

1. 烏紗帽坊:專門制作和銷售烏紗帽的店鋪。

2. 烏紗帽文化:指與烏紗帽相關的社會風俗、禮儀等方面的文化。

烏紗帽的近義詞

遮陽帽、涼帽、帽子都可以作為烏紗帽的近義詞。

烏紗帽的反義詞

烏紗帽的反義詞是裸頭,即不戴帽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