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拘泥呆闆。 明 李東陽 《匏翁家藏書序》:“彼才之弗逮者,麄淺跼滞,欲進而不能強其或過之。不失之奇巧則失之詰屈;不失之誇誕則汗漫而無所歸。”
關于“跼滞”一詞的解釋,結合搜索結果分析如下:
詞義辨析
根據現有資料,未直接查找到“跼滞”的權威解釋。推測可能存在以下兩種情況:
相近詞彙參考
使用建議
若需準确使用該詞,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是否為“蹐滞”或“局滞”的變體,并注意古籍中可能存在通假字現象。可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确認。
注:以上分析綜合了多個來源的釋義,若需完整信息可參考相關文獻原文。
《跼滞》是一個漢字詞,意思是行動或運動遲緩,不靈活。
《跼滞》的部首是足(步履),共有9畫。
《跼滞》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複合詞。其中,跼(jú)是一個意義較為罕見的古代字,指行走不便、遲緩。滞(zhì)則表示事物停滞不前、不流通。兩個字合在一起,表示行動遲緩、不靈活。
《跼滞》的繁體為「鋦滯」。
在古時候,跼滞的寫法可能有一些變化。例如,《康熙字典》中将跼滞的跼寫作「劇」、滞寫作「秩」。
1. 他的雙腿跛了,行走變得極為跼滞。
2. 她因為受傷,手指的靈活度受到了跼滞。
- 跼跚:指行走時踉踉跄跄,步履不穩。
- 滞礙:指事物發展停滞不前、受到阻礙。
- 遲緩:指行動或運動速度慢、延遲。
- 僵化:指思想、制度等在改變或適應環境時顯得固執、不靈活。
- 恣意:指行動或運動自由、靈活。
- 流暢:指事物運行平順、不受阻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