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多電子的原子中,根據電子所具有的能量差異和運動區域離核遠近不同,而将核外電子分成不同的能層。按電子能量由低到高,運動區域離核由近及遠稱為第1、2、3、4等電子層,或分别用k、l、m、n等表示。
電子層(又稱能層)是原子結構中描述電子分布的核心概念,指電子在原子核外不同能量區域的分層排布。以下是詳細解釋:
能量分層
電子層根據電子與原子核的距離和能量高低劃分,離核越近的層能量越低(如K層),越遠的層能量越高(如M、N層)。主量子數n(n=1,2,3…)标記各層,對應K、L、M、N等符號。
容納電子數
每層最多容納的電子數由公式 $2n$ 決定:
能量最低原理
電子優先填入能量最低的層(從K層開始填充)。
泡利不相容原理
同一軌道最多容納2個自旋方向相反的電子。
洪德規則
同一亞層的軌道(如p軌道的3個方向)會先以平行自旋方式單獨填充,再配對。
每個電子層包含不同形狀的亞層(s、p、d、f):
周期表對應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數=電子層數。例如:
化學性質
最外層(價層)電子數決定元素的化學性質。例如:
電子層理論是理解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及化學反應機制的基礎,其分層排布規律解釋了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
《電子層》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物質中電子的分布狀态和排列規律。它常用來表示原子的電子分布情況,或者用于描述電磁波傳播時的能量分布情況。
《電子層》的拆分部首為“電”,拆分筆畫則為12畫。
《電子層》詞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1964年。在中國科學家朱光潛的發表的論文中首次提到了這個詞彙。繁體字的寫法為「電子層」。
《電子層》在古代漢字中并沒有直接的寫法,因為在古代科學還沒有發展到對電子的研究與了解。
1. 原子的外層電子稱為價電子層。
2. 電波在空間中的傳播受到電子層的影響。
1. 電子雲: 描述電子軌道或電子層中電子的分布情況。
2. 電子殼層: 原子外層電子組成的層次結構。
電子層的反義詞是「空缺」,用來表示原子中某些電子層未被占據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