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金銀在器物上雕嵌花紋。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三:“ 洛州 昭成佛寺 有 安樂公主 造百寶香爐,高三尺,開四門……麒麟、鸞鳳、白鶴、飛仙,絲來線去,鬼出神入,隱居鈒鏤,窈窕便娟。”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錦雁》:“帝與貴妃施鈒鏤小舟,戲玩於其間。”
(2).比喻豪華富貴。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上:“四姓唯 鄭 氏不離 滎陽 ,有 岡頭 盧 , 澤底 李 ,士門 崔 ,家為鼎甲。 太原 王 氏,四姓得之為美,故呼為鈒鏤 王 家,喻銀質而金飾也。”
“钑镂”是一個與古代雕刻工藝相關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工藝技法
指在金銀器皿、玉器、骨角、象牙等硬質材料上進行精細雕刻、雕空或鑲嵌的技藝。這種工藝要求匠人具備高超技巧,能在極薄的金屬表面刻出複雜圖案,形成浮雕般的立體效果,并嵌入其他材料增添層次美感。例如唐代文獻記載的“百寶香爐”,便運用了钑镂工藝。
引申含義
比喻豪華富貴,常見于古代文學作品中。如《唐國史補》提到“钑镂”象征鼎甲世家的奢華生活。
唐代張鷟《朝野佥載》記載安樂公主的香爐“隱居钑镂,窈窕便娟”,生動描繪了钑镂工藝的精妙。
該詞既指一種高難度的手工技藝,也用于形容富貴華麗的場景。需注意與“銗镂”(漢代器物名)區分。
钑镂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使用銀絲或金絲制作出一種镂空的裝飾或圖案。這種工藝技術在中國古代非常流行,被廣泛應用于金銀器皿、首飾、器物等的裝飾上。
钑镂的拆分部首為金(钅)和镂(镸),其中金是指金屬,镂是指雕刻。
钑镂共有18個筆畫,金部為3畫,镂部為15畫。
钑镂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特别是在中國的絲綢之路時期,隨着與西方文化的交流,金屬裝飾的制作技術逐漸發展,钑镂也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工藝。
钑镂的繁體字為釒鏤。
在古代,钑镂的寫法稍有不同,金部為釒,镂部為盧。這種寫法在今天已經不再使用,但在一些古代文獻和藝術品上仍然可見。
1. 這件銀器上的钑镂裝飾非常精美,展示了中國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2. 這幅畫作的背景采用了钑镂的技術,給整幅作品增添了獨特的藝術效果。
組詞:金钑、镂金、銀钑。
近義詞:雕刻、镂空。
反義詞:扁銅、實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