駁馬的意思、駁馬的詳細解釋
駁馬的解釋
亦作“駮馬”。1.毛色斑駁之馬。《管子·小問》:“ 桓公 乘馬,虎望見之而伏。 桓公 問 管仲 曰:‘今者寡人乘馬,虎望見寡人而不敢行,其故何也?’ 管仲 對曰:‘意者君乘駮馬而洀桓,迎日而馳乎?’公曰:‘然’。”《周書·齊炀王憲傳》:“ 太祖 嘗賜諸子良馬,惟其所擇, 憲 獨取駁馬。”
(2).梓榆的别名。《詩·秦風·晨風》“隰有六駁” 三國 吳 陸玑 疏:“駁馬,梓榆也。其樹皮青白駁犖,遙視似駁馬,故謂之駁馬。” 宋 沉括 《夢溪補筆談·辯證》:“梓榆,南人謂之樸, 齊 魯 間人謂之駁馬。”
(3).古代北方部族名。《新唐書·回鹘傳下》:“又有 駮馬 者,或曰 弊剌 ,曰 遏羅支 ,直 突厥 之北,距京師萬四千裡……以馬耕田,馬色皆駮,因以名國雲。”
詞語分解
- 駁的解釋 駁 (駁) ó 說出自己的理由來,否定旁人的意見:批駁。駁斥。駁倒(僶 )。反駁。駁論。駁議。 顔色不純夾雜着别的顔色:斑駁。駁雜。 大批貨物用船分載轉運:駁運。駁船(轉運用的小船。亦作“撥船”)。
- 馬的解釋 馬 (馬) ǎ 哺乳動物,頸上有鬃,尾生長毛,四肢強健,善跑,供人騎或拉東西:馬匹。駿馬。馬到成功。馬首是瞻(喻跟隨别人行動)。 大:馬蜂。馬勺。 姓。 筆畫數:; 部首:馬;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駁馬”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具體用法區分:
-
成語含義
指駁斥他人錯誤言論,由“駁”(反駁)和“馬”(代指觀點)組成,常用于辯論或學術場景。例如:“他引經據典,以駁馬之勢回應質疑。”
-
字面含義
- 毛色斑駁的馬:如《周書》記載,古人以“駁馬”形容雜色馬匹。
- 植物别名:梓榆樹因樹皮青白斑駁,遠看似雜色馬,故稱“駁馬”。
- 古代部族名:北方遊牧民族“駁馬部”,見于《新唐書》等史料。
-
神話形象
傳說中為獨角神獸,形似白馬,龍尾黑蹄,可穿梭天地,曾為西王母坐騎。
該詞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成語用法強調“反駁”,其他含義多與斑駁特征或曆史文化相關。
網絡擴展解釋二
《駁馬》一詞意思
駁馬(bó mǎ)是一個漢字詞語,可以解釋為“糾纏、争辯”之意。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對于某個觀點或主張的争論或反駁。
拆分部首和筆畫
駁馬的部首是馬字旁,部首搭配的是馬,意思是與馬相關的事物。馬字旁的外部是馬的造型,内部是兩個類似“立”的字形。總共有6個筆畫,分别是橫、點、橫、豎、撇、捺。
來源和繁體
駁馬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古代,人們用象形文字來表達具體的事物和概念。駁馬的形狀與馬相關,而“駁”這個字則表示糾正、改正的意思。在繁體字中,駁馬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有些字的形狀和結構有所變化。然而,駁馬作為一個相對較新的詞語,其古代寫法與現代的寫法幾乎沒有區别。
例句
1. 他駁斥了對方的觀點,提出了自己的理由。
2. 我們進行了長時間的駁馬,最終達成了共識。
組詞
駁論、駁斥、駁倒、駁回、駁雜、反駁等。
近義詞
批駁、辯駁、抨擊、反駁等。
反義詞
認同、接受、贊同、支持等。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對其他問題有興趣,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