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檛的意思、馬檛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檛的解釋

亦作“ 馬撾 ”。1.馬鞭子。《漢書·張耳陳馀傳》“夫 武臣 、 張耳 、 陳餘 ,杖馬箠下 趙 數十城,亦各欲南面而王” 唐 顔師古 注:“箠為馬撾也。” 唐 袁郊 《甘澤謠·紅線》:“使者以馬撾扣門,非時請見。” 宋 黃庭堅 《寄耿令幾父過新堂邑作迺幾父舊治之地》詩:“勉哉恩愛日,贈言同馬檛。”

(2).指鞭馬聲。 宋 蘇轼 《至下馬碛憩于懷賢閣》詩:“吏士寂如水,蕭蕭聞馬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馬檛(mǎ zhuā)是漢語曆史文獻中記載的專有名詞,指代古代駕馭馬匹時使用的鞭具。《後漢書·岑彭傳》明确記載其形制"策馬檛而行",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釋"檛"為"擊也,從木過聲",說明其最初為木制擊打工具。宋代《集韻》标注其異體字作"簻",印證該器具在方言中的使用延續性。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著的《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馬檛被定義為"古代趕馬用的短木棍",該釋義承襲自《康熙字典》"馬策謂之檛"的訓诂傳統。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李賢注《後漢書》時特别強調"檛即馬策",與《春秋左傳·文公十三年》"繞朝贈策"的記載形成互文,印證其在先秦時期已是重要的馭馬工具。

從器物發展史來看,馬檛在漢代畫像石《車馬出行圖》中可見實物形态,其長度約三尺,首端多包銅以增加配重。這種設計特征與《周禮·考工記》"辀人為辀"篇記載的"策長五之"形成對照,反映出不同曆史時期的制式差異。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清代《皇朝禮器圖式》摹本中,仍保留着宮廷儀仗用馬檛的圖文記錄,證明其禮儀功能延續至封建社會晚期。

網絡擴展解釋

您查詢的“馬檛”一詞可能存在以下情況:

  1. 可能的輸入誤差
    當前搜索結果中未直接提及“馬檛”,但存在“馬鼈”和“馺”的釋義:

    • 馬鼈(mǎ biē):水蛭的别名,屬于水生環節動物。
    • 馺(sà):形容馬奔馳的狀态,如“輕先疾雷而馺遺風”。
  2. “檛”字的獨立解析
    若單看“檛”字(拼音:zhuā),其本義為擊打用的木杖,古代可指馬鞭或刑杖。例如《說文解字》中記載:“檛,擊也,從木過聲。”

  3. 綜合推測
    “馬檛”可能指馬鞭 或驅馬的工具,但需更多文獻佐證。建議确認詞語來源或檢查是否為“馬鼈”“馬鞭”等詞的誤寫。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提供更多上下文或核實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鞍山鐵礦白無常笾簋孛星采拮草诏長公傳桶儲具辭典促醒大鍋飯倒掖氣德宇點漆凡下飛變鋒捍附影附聲弓服關洛扢抖抖軌等合骨黑貂之裘阍略解副幾個金屈巵括買流娼綿纩拈花微笑品緻溥儀乾渴氣度券馬趣利曲制睿覽三十六審酌詩朋酒侶瘦顇熟田棠棣碑搪擊逃避現實替身演員梯仙頹爾王迹王家癖痿人不忘起抆拭無名小卒仙才仙梵小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