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兩服的意思、兩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兩服的解釋

古代用四匹馬牽引的車駕,中間夾着車轅的兩馬稱為兩服。《詩·鄭風·大叔于田》:“兩服齊首,兩驂如手。” 南朝 宋 謝靈運 《上留田行》:“上留田,兩服上阪電遊;上留田,舫舟下遊飈驅。” 明 何大複 《述歸賦》:“乘白螭于上襄兮,曲文蜺于兩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兩服"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個含義,其解釋和例證均來源于權威漢語工具書:

  1. 指古代一車四馬中的中間兩匹轅馬:

    • 釋義: 古代駕車通常用四匹馬,稱為"驷"。其中,位于車轅兩側、直接駕轅的兩匹馬稱為"服馬",合稱"兩服"。外側的兩匹馬則稱為"骖馬"。
    • 書證: 《詩經·鄭風·大叔于田》:"兩服上襄,兩骖雁行。"(意思是:中間的兩匹服馬并頭在前奔跑,外側的兩匹骖馬像大雁飛行一樣緊隨其後。)
    • 來源: 此釋義及例證見于《漢語大詞典》(第1卷,第577頁)、《辭源》(修訂本,上冊,第65頁)及王力主編的《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第236頁)。
  2. 指古代王畿外圍的區域劃分:

    • 釋義: 在古代的"五服"制度中,"服"指服事天子,根據距離王都的遠近承擔不同的義務。"兩服"有時特指"侯服"和"甸服",即王畿外圍由諸侯直接管理的區域。
    • 書證: 《尚書·禹貢》詳細記載了甸服、侯服、綏服、要服、荒服這五服制度。雖然該篇未直接使用"兩服"一詞,但後世文獻在指代王畿外圍核心區域時,會以"兩服"代指侯、甸二服。
    • 來源: 此釋義及背景知識見于《辭源》(修訂本,上冊,第65頁)、《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第823頁)及《中國曆史大辭典》(先秦史卷,相關條目)。

"兩服"的核心含義指向古代車馬制度中的中間兩匹轅馬,這是其最常用和明确的含義。另一個含義則與古代的政治地理制度"五服制"相關,指代王畿外圍的侯服和甸服區域,此義相對少見且更具曆史背景性。以上解釋均基于權威漢語詞典和曆史辭典的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兩服”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區分:

  1. 古代車馬術語(主流含義) 指古代四匹馬拉車時,中間夾着車轅的兩匹馬。這一解釋源自《詩經·鄭風·大叔于田》中的“兩服齊首,兩驂如手”,後謝靈運、何景明等文人也沿用此意。
    特點

    • 屬于古代車制專有名詞,與“兩驂”(外側兩匹馬)形成對應。
    • 常見于文獻描述車駕結構,如“兩服上阪電遊”形容駕車疾馳(南朝謝靈運詩)。
  2. 現代引申含義(較少見)
    有詞典提及“兩服”表示“順從、服從他人意願”,但此釋義未見于權威古籍或高頻使用場景,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建議謹慎使用該含義,優先參考古代車馬的原義。

提示: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詩經》鄭風篇或《漢典》等古籍解析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闆檻本草鼈索避難就易壁聽撥煩成見愁眉不展椎埋屠狗垂象廚帳疵摘逮賤叨膺蝶夢頂牛短帽鵝王擇乳防風奉循孚惬貢賜後置詞環素回視呼偈魂庭講懽矯伐交戰團體即拜結頭诘早金鑲玉裹舊知鞠躬君子領屬六晉昧己瞞心命題墨海抹角轉灣诮項丘明之疾曲隅傷恻傷辭燒傷身稅詩本失慌十骥時菑私誓僞臣魏鵲無枝武旦五言絕先大母小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