乎哉的意思、乎哉的详细解释
乎哉的解释
(1).语气助词。表感叹。《论语·宪问》:“子曰:‘ 赐 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后汉书·郭泰传》:“ 林宗 起拜之曰:‘卿贤乎哉!’因劝令学,卒以成德。”
(2).语气助词。表疑问。《孟子·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3).语气助词。表设问或反诘。《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将可乎哉?殆必不可。”《论语·子罕》:“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后汉书·李法传》:“鄙夫可与事君乎哉?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明 刘基 《书善最堂卷后》:“夫立言以明道,而求言於人者,将以正己之所学,言可以苟乎哉?”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郑苏年师》:“果尔则编修亦褊人耳,所论撰又足据乎哉!”
(4).语气助词。表祈使。 唐 韩愈 《送董邵南序》:“ 董生 勉乎哉!”
词语分解
- 乎的解释 乎 ū 文言助词,表示疑问:汝识之乎(吗)? 文言叹词:陛下与谁取天下乎(呀)! 文言介词,相当“于”(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在乎。无须乎。异乎寻常。 古形容词或副词后缀:巍巍乎。郁郁乎。 古同“呼”
- 哉的解释 哉 ā 文言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如“何哉?”“有何难哉?”.表感叹,相当于“啊”,如“快哉!”)。 古同“才”,开始。 笔画数:; 部首:口;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乎哉”是古汉语中一个常见的复合语气助词,由“乎”和“哉”两个虚词连用构成,主要附着在句末,用以强化句子的语气,表达疑问、反问或感叹等复杂情感。其具体含义和用法需结合语境分析:
-
表疑问或反问语气(最为常见):
- 功能:相当于“吗”或“呢”,但语气更强。常用于疑问句或反问句末尾,加强疑问或反诘的意味。
- 例句:
-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 仁德难道离我们很远吗?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反问,强调仁并不遥远)
- 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 董生要努力啊!(虽表面是感叹,但结合上下文,隐含着对其此行前途的疑问和担忧)
- 分析:此时“乎”承担主要的疑问功能,“哉”则起到加重语气的作用,使疑问或反问更强烈。
-
表感叹语气:
- 功能:相当于“啊”或“呀”,表达强烈的感慨、赞叹或惋惜。
- 例句:
- 难乎哉!(《论语·子罕》) - 真难啊!(孔子感慨)
-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论语·阳货》) - 整天吃饱了饭,什么心思也不用,这真难办啊!不是有掷采下棋的游戏吗?干干这个,也比什么都不干强些。(“难矣哉”即“难乎哉”,表强烈感叹)
- 分析:在这种用法中,“哉”承担主要的感叹功能,“乎”起到舒缓语气或加强感叹的作用。
-
结构分析:
- “乎”:本义是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词,相当于“吗”、“呢”。也可用于句中表停顿或句末表感叹。
- “哉”:本义是表示感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啊”、“呀”。有时也用于疑问句和反问句末,加强语气。
- 组合“乎哉”:当两者连用时,其核心功能是强化句末语气。具体是强化疑问/反问还是强化感叹,需要根据句子本身的语义和上下文来判断。它融合了“乎”的疑问性和“哉”的感叹性,使得表达的情感更为复杂和强烈。
“乎哉”是一个复合语气助词,主要用于句末,其核心作用是加强句子的语气。它最常见的用法是表示强烈的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呢?”但语气更强),其次也可表示强烈的感叹(相当于“啊!”、“呀!”)。理解其确切含义必须紧密结合具体的句子内容和语境。
参考资料:
- 王力主编. 《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 中华书局. (权威教材中对文言虚词有系统讲解)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古代汉语研究室编.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商务印书馆. (专门词典提供详细释义和例证)
- 杨伯峻. 《论语译注》. 中华书局. (经典注本中包含对“乎哉”用例的解析)
- 郭锡良等编. 《古代汉语》. 商务印书馆. (另一权威教材,对虚词用法有阐述)
网络扩展解释
“乎哉”是古汉语中的复合语气助词,由“乎”和“哉”两个单字语气词组合而成,主要用于加强疑问、感叹或反问语气。以下是综合古籍用例和权威词典的解释:
一、核心含义与用法
-
表感叹
多用于对人事的赞叹或感慨,如《论语·宪问》中孔子评价子贡:“赐也贤乎哉!”(子贡真是贤德啊!)
-
表疑问
可表达单纯疑问或反问,如《孟子·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像我这样的人,能保护百姓吗?)
-
表设问或反诘
常见于自问自答或强调观点,如《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将可乎哉?殆必不可。”(这样做能行吗?恐怕一定不行。)
二、语言特点
- 组合结构:“乎”侧重疑问,“哉”侧重感叹,叠加后兼具两种语气功能。常见于《论语》《孟子》等先秦典籍,现代汉语已不常用。
- 发音与书写:拼音为hū zāi,繁体字与简体字写法相同。
三、现代应用
主要用于古文研究或文学创作中模拟古典语境。例如仿古写作时可用“岂有此理乎哉!”加强反问语气。需注意语境适配性,避免现代口语混用。
若需更多古籍例句或语法分析,可参考《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或访问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按答鞍辔骜侮梆子不荤不素产马尘翳摧萃挫兵达生大事去矣雕玑诋语东床择对断无此理蠹孔蜚鸟尽﹐良弓藏干妹子皋夔诡变规彩过得锢囚哈哒骇骇狐貉湖学见王惊怖矜名嫉能紧行无善踪窘滞极烛窠子客坐孔方库平琅笈岚岫露怯鹿卢蹻驴性子矛盾概念眉目不清密幄木坏山颓女大当嫁平康欺灭趋名攘诟山园稍关打节省略号收报机手杖毤服兔缺武落小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