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抵拒隱諱;抵賴。《漢書·梁懷王劉揖傳》:“王陽病抵讕,置辭驕嫚。” 顔師古 注:“抵,距也。讕,誣諱也。”《史記·孝文本紀》“民或祝詛上以相約結而後相謾” 司馬貞 索隱引 三國 吳 韋昭 曰:“謾,相抵讕也。” 章炳麟 《新方言·釋言》:“《説文》:‘讕,抵讕也。’今謂自食前言,自隱前事為抵讕。” 陶成章 《浙案紀略·馬宗漢傳》:“ 宗漢 去,半路為虜所得,繫獄五十日,窮問黨與,考掠楚毒。 宗漢 佯為遜言抵讕,卒不得一人名。”
“抵讕”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獻中仍有迹可循。其核心含義為“以言辭對抗、狡辯”,多用于描述面對指責或質問時拒不承認的行為。以下是具體解析:
釋義與構成
“抵”本義為“抗拒、抵擋”,如《漢書》中“抵罪”即指承擔罪責;“讕”指“誣言、抵賴”,《說文解字》釋為“诋讕,抵諱也”。兩字連用構成并列式複合詞,強調用言語推脫責任或否認事實。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漢書·梁懷王劉揖傳》:“王陽病抵讕,置辭驕嫚。”此處指劉揖面對罪責時狡辯,态度傲慢。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亦引此例,說明其用法與“抵賴”相近。
古今用法差異
現代漢語中,“抵讕”多被“抵賴”替代,但在法律、曆史文獻中仍保留原義。例如《唐律疏議》規定“諸犯罪事發而抵讕者,加本罪一等”,凸顯其作為法律術語的嚴肅性。
例句與語境
參考資料
“抵讕”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詳細說明:
抵讕(dǐ lán)指抵拒隱諱或抵賴,即拒不承認事實或逃避責任的行為。
古代文獻:
出自《漢書·梁懷王劉揖傳》的記載:“王陽病抵讕,置辭驕嫚。”
唐代顔師古注釋:“抵,距也;讕,誣諱也。”(“距”通“拒”,意為抗拒;“誣諱”指用謊言掩飾)。
傳統用法:
多用于描述面對指控時拒不認錯的态度,常見于古代司法或史書記載。
若需更詳細的古代用例或權威考據,可參考《漢書》原文及顔師古注疏(來源見)。如需現代語境下的近義詞,可選擇“狡辯”“推诿”等更常用的詞彙。
白狄霸陵橋闆榦班加西八頌罷退貶黜标表鷩毳比肩疊踵冰弦玉柱不聿菜畦赤羽重修東村女多昬厄莎封建把頭副封賦鵩人歌章孩子話鶴翔樁黃檗宗忽溜火地家監簡法觐會扃鏁九塞酒糟臉忌畏咀嚼英華峻直恇擾李公佐靈儀馬蒁夢筆山摸不着邊朋識匹亞清癯茕居惸嫠仁悌榮愛深薄沈思默想試牍屬者肆布肆肆談訴同歲生鍮銅洗拔謝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