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謂 元始天尊 年號之一。又為五劫之始劫。《隋書·經籍志四》:“道經者,雲有 元始天尊 ,生於太元之先,稟自然之氣,沖虛凝遠,莫知其極。所以説天地淪壞,劫數終盡,略與佛經同。以為 天尊 之體,常存不滅。每至天地初開,或在 玉京 之上,或在 窮桑 之野,授以秘道,謂之開劫度人。然其開劫,非一度矣,故有 延康 、 赤明 、 龍漢 、 開皇 ,是其年號。其間相去經四十一億萬載。” 唐 吳筠 《步虛詞》之九:“敢問 龍漢 末,如何闢乾坤。” 明 屠隆 《昙花記·上遊天界》:“晃晃 彌羅宮 ,巍巍 鬱蕭殿 。始劫幹 延康 ,大道超 龍漢 。” 清 趙翼 《岣嵝碑歌》:“伊昔昏墊五行汨, 龍漢 餘劫留水厄。”亦稱“ 龍漢刼 ”。 清 錢謙益 《登齊雲岩·谒玄天太素宮》詩:“ 東海 幾經龍漢刼,北宮長列羽林軍。” 清 黃遵憲 《感事又寄丘仲阏》詩之二:“ 帝釋 亦愁龍漢刼,天災況值鼠妖年。”
龍漢是漢語中具有深厚宗教文化内涵的專有名詞,其核心釋義與佛教宇宙觀密切相關,并在文學語境中衍生出象征意義。具體解析如下:
龍漢指佛教“龍華三會”信仰中的第一劫周期,即過去莊嚴劫。據佛教典籍記載,宇宙經曆“成、住、壞、空”四大階段,每一階段為一劫。龍漢劫為過去劫,象征時間的開端與輪回的起點。此劫中,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浮佛相繼出世度化衆生,最終由燃燈佛(定光佛)于龍華樹下主持法會,開啟救度因緣。
典籍依據:
《法苑珠林·卷二十》載:“過去劫名龍漢,中有佛號曰定光,次名赤明,佛號曰燈光。”
在文學創作中,“龍漢”被賦予時間悠遠、天地初開的意象,常見于詩詞與道教文獻。例如唐代王勃《梓州飛烏縣白鶴寺碑》以“龍漢年而法王出現”喻指佛法源流之古老。道教亦借用此詞,如《雲笈七籤》将“龍漢”與“赤明”并列為宇宙演化階段,強化其時空象征。
當代少數文獻以“龍漢”代指中華文明源頭或華夏精神,屬修辭性引申。例如:“龍漢遺風,薪傳萬世”,借佛教術語隱喻文化傳承的永恒性。此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并非詞典标準義項。
據《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釋義:
龍漢
- 佛教語。指龍華三會之第一會。為過去劫之名。
- 泛指遠古時代。
參考資料來源:
“龍漢”是一個具有道教文化背景的術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龍漢”是道教宇宙觀中“五劫”的第一個劫數,也是元始天尊的年號之一。根據《隋書·經籍志四》記載,道教認為天地會經曆循環劫數,其中“龍漢”作為初始劫,與延康、赤明、開皇等劫共同構成宇宙周期,每個劫期間隔達「四十一億萬載」。
需注意:部分解釋(如)将“龍漢”拆解為“龍”與“漢”的組合,并賦予“英勇威嚴”的引申義,這屬于現代衍生解讀。在傳統道教典籍和權威辭書中,該詞特指宗教術語中的劫數概念。
建議結合《隋書》《步虛詞》等文獻,或查閱《漢典》《道教大辭典》等工具書獲取更系統的釋義。
白帝子半脫産禀控纏夾不清笞捶癡倒翅人抽買啜泣從彜打包僧殚財竭力啗説疊運對酌對子戲鋒發韻流附言高祖母個案宮聲光燭過聘恨鐵不成鋼齁喽槐堂缋罽靜寂謹言慎行集中恇懾寬減量放硫酸鋇麗郵律動茂齒沒出暝煙募役法南京臨時參議院佞谀盤跚抛撇請書秋凋栖止铨取麴監神色不動蛇退侍間四征廷參銅鬥兒家私透平機拖人落水文徵明象服相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