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稱佛經為内典。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歸心》:“内典初門,設五種禁;外典仁義禮智信,皆與之符。” 宋 王禹偁 《左街僧錄通惠大師文集序》:“釋子謂佛書為内典,謂儒書為外學。”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蔣太史》:“為人篤嗜内典,一意台宗,雖早登禁林,常有出世之想。” 柳亞子 《<燕子龛遺詩>序》:“君精通内典,然未嘗見其登壇説法。”
“内典”是佛教術語,指佛教徒對佛經的統稱,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佛教徒将佛經稱為内典,與外典(儒家、道家等世俗典籍)相對。這一稱呼源于佛法以“心性内求”為核心,故稱“内學”,其經典自然得名“内典”。
内外之分
“内”指佛教注重内心修持的特性,如北齊顔之推《顔氏家訓》提到:“内典初門,設五種禁;外典仁義禮智信,皆與之符”,說明佛教戒律與儒家倫理存在對應關系。
經典範圍
涵蓋釋迦牟尼49年傳法的全部内容,包括三藏(經、律、論)和十二部經典(佛經的十二種體裁)。
佛教将自身經典稱為内典,而将儒家、道家等世俗學問歸為“外學”,這種分類體現了佛教對心性修持的獨特定位。
注:拼音為nèi diǎn,注音符號為ㄋㄟˋ ㄉㄧㄢˇ。
内典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由“内”和“典”兩個部分構成。
按照部首拆分,“内”字的部首是“入”,表示進入、裡面的含義,它的筆畫數為4;“典”字的部首是“八”,表示典籍、法規的含義,它的筆畫數為8。
“内典”一詞源于古代,最早出現于《尚書·傳》:“申胥死于告制,猶以事内典。”意思是申胥死于上表告狀的法律條文,盡管是一般意義上指死于上表為尋求正義,但在這個例子中,它代表着古代的法律和規章制度。
在繁體中,“内典”這個詞的寫法仍然是内典,沒有什麼改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漢字的形态和書寫方式有所不同。以“内”字為例,它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不同,更加簡化。在甲骨文中,它寫作“入”字;而在金文中變為了直線和彎曲線的結合;到了隸書時期,則變成橫線和豎線的結合,與現代的“内”字非常相似。
以下是一些使用“内典”這個詞的例句:
與“内典”相關的詞彙有很多,例如:法典、教典、文典、權威典籍等。
其中,近義詞包括“法典”和“教典”,它們都指代法律和規章制度;而反義詞為“非典”,它表示與正統法律或規定相悖的行為或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