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胡 與 越 。亦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 漢 鄒陽 《上書吳王》:“臣聞 秦 倚 曲臺 之宮,懸衡天下,畫地而人不犯,兵加 胡 越 。” 宋 司馬光 《言施行封事上殿劄子》:“ 漢武帝 詳延特起之士,待以不次之位,終獲其用,威加 胡 越 。” 清 姚鼐 《詠古》之二:“ 秦皇 服 胡 越 ,六合歸懸衡。”後亦泛指異族。 清 夏燮 《中西紀事·剿撫異同》:“而聽該酋置館,雜居齊齒,胡越橫行輦轂,羌夷布滿街衢,自古及今,實所未聞。”
(2). 胡 地在北, 越 在南,比喻疏遠隔絕。《淮南子·俶真訓》:“六合之内,一舉而千萬裡。是故自其異者視之,肝膽胡越,自其同者視之,萬物一圈也。” 高誘 注:“肝膽喻近,胡越喻遠。” 唐 白居易 《與微之書》:“況以膠漆之心,置於胡越之身,進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 宋 歐陽修 《與王懿敏公書》之一:“人生聚散,憂患百端,相見何時?況開年決求南去,遂益為胡越也。” 明 孫梅錫 《琴心記·相如倦遊》:“當時已慚裾曳,何況飄蓬,轉眼又成胡越。”
(3).比喻敵人或對立關系。 宋 蘇轼 《韓愈論》:“儒墨之相戾,不啻若 胡 越 ,而其疑似之間,相去不能以髮,宜乎 愈 之以為一也。”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内閣三·冢宰避内閣》:“ 孫富平 與 新建 各結強援,相攻若 胡 越 ,而閣部成兩訟場矣。”
“胡越”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結合不同文獻及曆史背景綜合呈現:
指代中國古代北方與南方的兩個民族群體:“胡”為北方遊牧民族的泛稱(如匈奴),而“越”指南方百越地區的民族。後來逐漸擴展為泛指中國南北方的不同民族或地域。例如漢朝鄒陽曾言“兵加胡越”,即通過軍事手段控制南北疆域。
疏遠隔絕
因胡地在北、越居南,地理距離遙遠,古人常用“胡越”比喻人際或政治關系上的疏離。如《淮南子》提到“肝膽胡越”,以肝膽之近對比胡越之遠,強調視角差異帶來的隔閡。白居易在書信中也用“胡越之身”形容與友人分隔兩地的無奈。
敵對或對立關系
在特定語境下,“胡越”象征矛盾或沖突。例如蘇轼在讨論儒墨之争時,将二者的差異比作“胡越”對立。宋代司馬光亦以“威加胡越”描述漢武帝通過人才政策鞏固邊疆統治。
該詞常見于古典文獻,如:
“胡越”從具體民族稱謂發展為多重隱喻,涵蓋地理、人際、政治等多維度,成為古代漢語中極具文化負載的詞彙。如需進一步探究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淮南子》等原典或權威詞典釋義。
《胡越》一詞是指古代中國南方地區的一個民族,也用來描述這些地區的文化、曆史及其人民。
《胡越》的拆分部首是胡(radical: 月)和越(radical: 足),胡的總筆畫數為4,越的總筆畫數為7。
《胡越》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中,描述的是中國境内南方的部分地區。胡越地區包括今日的廣東、廣西、海南、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份。
《胡越》的繁體字為「胡越」,在繁體字中并未有任何變化。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胡字的寫法有時會使用「虍」作為旁邊的部首,而越字的寫法也有時會使用「足」作為旁邊的部首。
1. 古代的胡越地區是獨具特色的文化發展區域。
2. 周朝經常與胡越地區進行貿易往來。
胡族、越國、越南。
南方民族、南越、南國。
中原、北方、華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