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胡越的意思、胡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胡越的解释

(1). 胡 与 越 。亦泛指北方和南方的各民族。 汉 邹阳 《上书吴王》:“臣闻 秦 倚 曲臺 之宫,悬衡天下,画地而人不犯,兵加 胡 越 。” 宋 司马光 《言施行封事上殿札子》:“ 汉武帝 详延特起之士,待以不次之位,终获其用,威加 胡 越 。” 清 姚鼐 《咏古》之二:“ 秦皇 服 胡 越 ,六合归悬衡。”后亦泛指异族。 清 夏燮 《中西纪事·剿抚异同》:“而听该酋置馆,杂居齐齿,胡越横行輦轂,羌夷布满街衢,自古及今,实所未闻。”

(2). 胡 地在北, 越 在南,比喻疏远隔绝。《淮南子·俶真训》:“六合之内,一举而千万里。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 高诱 注:“肝胆喻近,胡越喻远。” 唐 白居易 《与微之书》:“况以胶漆之心,置於胡越之身,进不得相合,退不能相忘。” 宋 欧阳修 《与王懿敏公书》之一:“人生聚散,忧患百端,相见何时?况开年决求南去,遂益为胡越也。” 明 孙梅锡 《琴心记·相如倦游》:“当时已惭裾曳,何况飘蓬,转眼又成胡越。”

(3).比喻敌人或对立关系。 宋 苏轼 《韩愈论》:“儒墨之相戾,不啻若 胡 越 ,而其疑似之间,相去不能以髮,宜乎 愈 之以为一也。”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冢宰避内阁》:“ 孙富平 与 新建 各结强援,相攻若 胡 越 ,而阁部成两讼场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胡越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以下核心义项:

一、基本释义

  1. 古代地理概念

    “胡”指北方或西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地,“越”指东南方百越地区,合称泛指地理、文化差异极大的偏远区域。例如《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意合则胡越为昆弟”,喻指即使相隔极远亦可亲近。

  2. 文化对立象征

    引申为疏离、对立的关系。《淮南子·俶真训》用“胡越之肝胆”比喻本应亲密却彼此隔绝的状态。

  3. 姓氏源流

    作为罕见复姓,源自舜帝后裔胡公满与越国王族的结合,见于《姓氏考略》。

二、文化内涵

三、现代使用

当代语境中多用于学术与文学领域: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淮南子》(中华书局校注本)
  3. 《中国姓氏大辞典》(江西人民出版社)
  4. 《册府元龟》(中华书局影印本)

网络扩展解释

“胡越”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结合不同文献及历史背景综合呈现:

一、基本含义

指代中国古代北方与南方的两个民族群体:“胡”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泛称(如匈奴),而“越”指南方百越地区的民族。后来逐渐扩展为泛指中国南北方的不同民族或地域。例如汉朝邹阳曾言“兵加胡越”,即通过军事手段控制南北疆域。

二、比喻引申义

  1. 疏远隔绝
    因胡地在北、越居南,地理距离遥远,古人常用“胡越”比喻人际或政治关系上的疏离。如《淮南子》提到“肝胆胡越”,以肝胆之近对比胡越之远,强调视角差异带来的隔阂。白居易在书信中也用“胡越之身”形容与友人分隔两地的无奈。

  2. 敌对或对立关系
    在特定语境下,“胡越”象征矛盾或冲突。例如苏轼在讨论儒墨之争时,将二者的差异比作“胡越”对立。宋代司马光亦以“威加胡越”描述汉武帝通过人才政策巩固边疆统治。

三、文化与文献应用

该词常见于古典文献,如:

“胡越”从具体民族称谓发展为多重隐喻,涵盖地理、人际、政治等多维度,成为古代汉语中极具文化负载的词汇。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用例,可参考《汉书》《淮南子》等原典或权威词典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白浄贝母标签别邸臂胛笔帽[儿]财産材优干济曹耦禅带瞋嫌充泽摧枯折腐钉耙东床之选东道主斗酒百篇耳听心受方峙飞屋佛兰德斯美术浮借伏卧拂心赣州市过番海吼河厅楛矢检校简宪借访结束语僦车酒人保来迎去送笭箵灵钥吕梁蒙稚门屏面谕民仪萍蓬葡萄乾脯子千秋旛谴域奇虫穷坎悛悟人豕失而复得收词收揽所说粟裕縢牒条件维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