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和币帛。用于祭祀。 前蜀 杜光庭 《盧蔚大夫助下元齋詞》:“況玉局皇壇,錦城福會,敢營香币,同助齋修。”《續資治通鑒·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丙辰,遣使以香币祀嶽瀆、後土。” 明 李東陽 《奎文閣賦》序:“凡朝廷有事於廟,則禮迓香币,庋於閣中以俟行事。”
“香币”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祭祀場景,以下是詳細解釋:
主要用于古代官方或民間祭祀活動,體現對神靈、祖先的供奉與禮儀規範。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背景,可參考《漢語辭海》或相關古籍。
香币是指古代用于祭祀的一種特殊貨币,用于燃香供奉神靈。它既是一種祭祀儀式上的付款方式,也被視為一種精神信仰的象征。
香币的部首是钅,總共有5個筆畫。
香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祀文化。在古代,人們相信神靈可以帶來好運和保佑,因此在祭祀活動中使用香火供奉神明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為了表達虔誠,人們會在祭祀時燃香,并将香币放置在供台上,作為給神明的“貨币”,也代表他們誠心祈求神明的意願。
香币的繁體字為「香幣」。
古代漢字對于香币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我們可以參考《康熙字典》中的文獻,不過由于篇幅限制,無法提供具體的古代寫法。
1. 在傳統的祭祀活動中,人們會使用香币燃香供奉神明。
2. 他拿出一枚香币,虔誠地放在供台上。
香火、供奉、神靈、虔誠、祭祀、香台、信仰、祈求
香錢
實物供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