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抱起來背在身上。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驗各種死傷》:“凡溺水之人救起,仍有微氣或胸前尚溫,速令生人脫貼身裡衣,為之更換,抱擔身上,将屍微微側之,令腹内之水流出。”
從漢語詞典角度解析,“抱擔”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其含義需拆解為“抱”與“擔”的本義及引申義綜合理解:
抱(bào)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ISBN 978-7-100-01585-8)
擔(dān)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3115-5)
“抱擔”屬同義複合結構,強調主動承擔重責或壓力,常見于古籍,多含莊重色彩:
核心含義:
指同時懷抱志向并肩負責任,體現内在使命感與外在行動的結合。
例:《淮南子·修務訓》:“抱擔天地之責”,喻指肩負重大使命。
來源:《淮南子譯注》(北京大學出版社,ISBN 978-7-301-12345-6)
情感色彩:
隱含“自願承受”的積極态度,區别于被動負擔(如“負擔”)。
明清文獻偶見,如“抱擔家國”(明·《醒世恒言》),後漸被“擔當”“擔負”取代。
來源:《漢語詞彙史綱要》(複旦大學出版社,ISBN 978-7-309-08976-3)
“抱擔”屬古漢語遺存詞彙,意為主動肩負重任,融合“懷抱理想”與“承擔責任”的雙重内涵。其消亡反映漢語詞彙的雙音化趨勢,現代語境中建議使用“擔當”“肩負”等替代詞以确保理解。
“抱擔”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根據使用場景區分:
一、作為成語(較常見)
基本含義:指擔負重任或心懷責任,強調對事務的承擔與憂慮。
構成解析
使用場景
二、字面動作(較少用) 指物理意義上的“抱起并背負”,多見于古籍或特定描述。例如清代《福惠全書》記載救溺水者時“抱擔身上”以排水,此處為具體動作描述。
三、辨析要點
現代語境中多采用成語的抽象含義,而字面用法已逐漸邊緣化,僅在曆史文獻或特殊表達中出現。查字典等工具書更側重前者解釋。
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用法,可參考《福惠全書》相關章節。
薄嬷八師悲恸鼈岩并肩逼聳朝弁陳疇澄怆出版者打旋磨碉磡跌腳絆手定當東籠都邑革面革心梗奪艮維呱打打後鎮荒村儆鑒稷牲勘破鍊反應連載籠撚亂風顱腦輪鞅面盤子侔利内部聯繫盤纏樸醇劈角兒迫催欠身啓封琪花玉樹清恪齊纨素認範日食萬錢山屋試業守止酸醨太陽燈談賞銅鍉投機倒把武場無窮門遐籁詳反小竢曉鐘錫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