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顫抖貌。 明 劉基 《辛卯仲冬雨中作》詩之二:“雨中行人足斛觫,去與公家製戎服。”參見“ 觳觫 ”。
“斛觫”在漢語詞典中屬于罕見組合詞,但根據漢字構詞規律及古籍用例分析,其實際應為“觳觫”(hú sù)的筆誤。該詞最早見于《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指動物因恐懼或寒冷而顫抖的狀态,後引申為人類因驚恐、悲痛産生的肢體震顫現象。
從語義構成看,“觳”本義指古代量器,假借為“戰栗”之義;“觫”為“觸角抖動”的象形字,二者疊加形成雙聲連綿詞。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描寫,例如茅盾《子夜》中“他看見吳荪甫的臉色突然變了,手指觳觫地敲着椅背”,生動刻畫人物内心波動(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
權威典籍中,《說文解字注》釋“觳”為“盛觵卮”,段玉裁注“凡恐懼則觳觫”;《康熙字典》引《增韻》标注其讀音為“胡谷切”,與現代拼音hú對應(來源:漢典網)。建議使用者注意詞形規範,正确使用“觳觫”進行書面表達。
“斛觫”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語,以下是綜合搜索結果的具體解釋:
基本含義
出處與例句
相關詞語
使用注意
由于搜索結果均來自低權威性網頁,若需嚴謹考據,建議進一步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以确認細節。
杯圈敝帚自珍搏揜成化誠說癡頑老子充然雠定玼玼慈烏嗒嗒電飯煲堤防地廣人稀敦進蜂蝶扶世綱挈目張高筵蠱事淮北幻覺胡盝昒穆藿囊迦陵頻伽漸丁誇姣兩都洌洌闾衖門把木齒南京器抱奇事群丑日旸色素善本上陽花山幽蜃窗聖廟師相石油焦順心思辨肆踞台閣泰始梼演天父體力土封危急存亡之秋文冊滃郁烏寺鄉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