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都名。 唐 安史 之亂, 玄宗 奔 蜀 。到 至德 二載,收複兩京,還都 長安 ,遂将 蜀郡 改為 成都府 ,建號 南京 。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六:“北地雖誇 上林苑 , 南京 還有 散花樓 。”
(2).古都名。 契丹 神冊 四年葺 遼陽 故城建 東平郡 。 天顯 三年遷 東丹國 都于此,升為 南京 。
(3).古都名。 契丹 會同 元年得 幽 薊 十六州,升 幽州 為 幽都府 ,建號 南京 。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 遼太宗 把皇都建號 上京 ,稱 臨潢府 。 幽州 稱 南京 。”
(4).古都名。 宋 大中 祥符 七年,因 應天府 為 趙匡胤 舊藩,建為 南京 。地在今 河南 商丘縣 南。 建炎 元年, 高宗 繼位于 南京 ,即此。參閱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卷六。
(5).古都名。 金 天輔 七年,以新得 遼 地 南京 (即 燕京 )六州歸 宋 ,改以 平州 為 南京 。
(6).古都名。 金 初稱 北宋 故都 開封府 為汴京, 貞元 元年改稱 南京 。 貞祐 二年遷都于此。 宋 周煇 《北轅錄》:“九日,至 東京 。虜改名 南京 ……按 東京 , 春秋 衛 、 陳 、 鄭 三國之境,古 大梁城 也。”
(7).古都名。 明 洪武 元年八月建都于 江南 應天府 , 永樂 間遷都 北京 ,改 應天府 為行在, 正統 間建為 南京 。 清 為 江甯府 治,而仍沿 南京 之稱。即今 南京市 。 清 孫枝蔚 《初至南京客有談南京事者感賦》詩:“ 南京 歌舞驕南渡,四鎮功名誤四方。”
南京是中國曆史文化名城,具有豐富的詞義内涵,以下從多個維度進行解釋:
南京簡稱“甯”,古稱金陵、建康、建邺、江甯等,是江蘇省省會、副省級市及特大城市。曆史上因多次成為都城,享有“六朝古都”“十代都會”的美譽。
南京是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擁有中山陵、明孝陵等世界文化遺産,以及夫子廟、玄武湖等著名景點。其文化輻射力涵蓋東亞,文學、藝術和建築成就影響深遠。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事件或現代發展信息,可參考南京市人民政府官網或權威曆史資料。
《南京》是一個指代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的名稱。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南”和“京”。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數:
拆分部首:南(十字水疆) 京(亠目)
筆畫數:南(9畫) 京(8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時候,《南京》指代江南地區的首府。在明朝時期,南京成為中國的首都,被稱為“大明皇都”。
如果我們将《南京》翻譯為繁體字,它會變成「南京」。雖然繁體字在現代漢字使用中已經不常見,但在一些場合仍然有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古時候,南京的漢字寫作「南京」,這與現代的寫法基本相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南京的相關例句:
1. 我打算下個月去南京旅遊。
2. 明天我們将參觀南京博物館。
3. 這座橋是南京的标志性建築之一。
南京這個詞也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的詞語,例如:
1. 南京*********
2. 南京路
3. 南京長江大橋
近義詞:金陵、甯。
南京的反義詞是「北平」,它是指中國北京市的名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