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搏掩 ”。擊人取物。一說,為一種賭6*博,以博戲取人財物。《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元狩 元年,侯 拾 嗣,九年, 元鼎 四年,坐入 上林 謀盜鹿,又搏揜,完為城旦。” 顔師古 注:“搏揜,謂搏擊揜襲人而奪其物也。搏字或作博,一曰博,六博也,揜,意錢之屬也,皆謂戲而取人財也。”《漢書·貨殖傳》:“又況掘冢搏掩,犯姦成富。” 顔師古 注:“搏掩,謂搏擊掩襲,取人物者也。” 王先謙 補注:“據《史記》,搏當為博,一説是。”參閱 清 劉寶楠 《愈愚錄·搏揜》。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搏揜漢語 快速查詢。
“搏揜”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基本釋義
該詞有兩種解釋:
曆史引證
據《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記載,西漢時期有官員因“搏揜”罪被罰,顔師古注解為“搏擊揜襲人而奪其物”,表明此行為涉及暴力掠奪()。
異體與關聯
該詞亦寫作“搏掩”,兩者含義相通。需注意與字形相近的“搏撠”(意為揪住)區分,後者出自《史記》等文獻,屬于不同詞彙()。
提示:現代漢語中“搏揜”已極少使用,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語境中。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原文及顔師古注疏。
搏揜(bó yá)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是一個動詞,表示用力抓握、挽救或拼搏。下面将對該詞進行詳細解析。
搏揜的部首是手(扌),另外一個部分是少(小)。它共有13畫。
搏揜最早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源自《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在古代的意義中,搏揜一詞通常用來描述英勇搏鬥,表示奮發向前。
搏揜的繁體字是搏掗。在中文傳統文化中,繁體字更多地被使用于台灣、香港和澳門等地區。
在古代,搏揜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根據《說文解字》中的記載,搏揜的古代寫法為:“扌戭”,這種寫法強調了搏握的動作過程。
1. 他毫不猶豫地搏揜住了摔下懸崖的同伴,救了他的性命。
2. 在困境中,我們必須勇敢地搏揜,不畏困難,才能取得勝利。
搏揜的相關詞語有:搏鬥、搏擊、援救、挽救。
搏揜的近義詞有:抓握、抱緊、拼搏。
搏揜的反義詞有:放棄、退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