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fficial residence?] 官府。本指尚書台,此指大官府
仕宦于台閣。——《廣東軍務記》
(1).台與閣的并稱。亦泛指亭台樓閣等建築物。 漢 劉向 《說苑·反質》:“今陛下奢侈失本,淫泆趨末,宮室臺閣,連屬增累。” 唐 羅邺 《舊侯家》詩:“臺閣層層倚半空,遶軒澄碧禦溝通。”
(2). 漢 時指尚書台。後亦泛指中央政府機構。《後漢書·仲長統傳》:“ 光武皇帝 愠數世之失權,忿彊臣之竊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 李賢 注:“臺閣,謂尚書也。” 宋 王安石 《送李宣叔倅漳州》詩:“朝廷尚賢俊,磊砢充臺閣。”
(3). 宋 代酒庫于每年迎引新酒時所舉行的遊藝活動。 宋 周密 《武林舊事·迎新》:“戶部點檢所十三酒庫,例於四月初開煮,九月初開清,先至提領所呈樣品嘗,然後迎引至諸所隸官府而散。每庫各用匹布書庫名高品,以長竿懸之,謂之‘布牌’;以木牀鐵擎為仙佛鬼神之類,駕空飛動,謂之‘臺閣’。”
"台閣"是漢語中具有曆史厚重感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在不同曆史時期呈現動态演變。《漢語大詞典》(第一版第3卷)将"台閣"的本義釋為"樓台亭閣",特指高大華美的建築群,如《後漢書·仲長統傳》所載"連棟數百,台閣周通"。隨着語義發展,該詞在東漢時期衍生出"尚書省"的專稱,成為中央行政樞紐的代名詞,《辭源》(修訂本)指出此用法源于尚書官署位于禁中台閣的地理特征。
至魏晉南北朝,"台閣"詞義進一步擴展為三公、宰輔等高官的統稱,如《宋書·王弘傳》中"台閣之選"即指宰輔之才。唐宋以降,該詞逐漸融彙文學意象,在詩詞中既指代樓閣實體,又承載着仕途抱負的象征意味,陸遊《老學庵筆記》中"台閣氣象"即形容廟堂文人的典雅文風。這種詞義流變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象到抽象、由官制術語向文學符號的轉化規律。
(參考資料:《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0年版;《辭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修訂版;《中國官制大辭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台閣”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解釋:
建築物泛指
指亭台樓閣等建築群,常見于古代文獻描述宮殿或園林景觀。如漢代劉向《說苑》提到“宮室台閣,連屬增累”,唐代羅邺詩作中也有“台閣層層倚半空”的描寫。
中央政府機構代稱
東漢時期特指尚書台,後演變為中央政府的泛稱。例如《後漢書》記載光武帝“雖置三公,事歸台閣”,李賢注“台閣謂尚書也”。宋代王安石詩句“磊砢充台閣”亦沿用此意。
宋代民俗活動
特指宋代酒庫迎新酒時舉辦的遊藝表演。據《武林舊事》記載,活動中用木床鐵架制成仙佛鬼神造型進行巡遊,稱為“台閣”。
補充說明:
阿撓安矜百拜白氅白脯百頃鄙老步話機蠶蟻蚩笑惷惷啜哄觸手生春寸禀大豫舞楯欄分身法佛幌負牛幹譽鶴禁合禮河上丈人黃冕畫室虎文韔簡驩解寒拮抗解署稷門荊關決命均籴魁望老勿大淩厲六纛碌亂馬販子木落歸本木榻穿龐赜佩觽平平靜靜破陋傾巧輕纖入室賓剩語數衆逃迸桃花浪天隙庭旅讬志土祇韋毂小青銷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