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uqin fiddle;two-stringed Chinese violin] 弦乐器之一,把系有马尾的竹弓置于两根弦之间,弦固定于蒙覆蛇皮的竹筒上,演奏时马尾摩擦琴弦而发声,如板胡、二胡等
胡琴琵琶与羌笛。——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古乐器名。古代泛称来自北方和西北各族的拨弦乐器,有时指琵琶,有时指忽雷等。约 宋 元 开始,亦为拉弦乐器之称。 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琵琶》:“ 文宗 朝,有内人 郑中丞 善胡琴,内库有二琵琶,号大小忽雷, 郑 尝弹小忽雷。” 唐 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宋 曾巩 《明妃曲》诗之二:“直欲论情通 汉 也,独能将恨寄胡琴。” 元 杨维桢 《张猩猩胡琴引序》:“胡琴在南为第二絃子,在北为今名,亦古月琴之遗制也。”《元史·礼乐志五》:“火不思,制如琵琶……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颈,龙首,二絃,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
(2).今戏曲中所用的弦乐器。琴筒一端蒙蛇皮,筒上装琴杆,杆端设木轸二,从木轸到筒底张弦二根,以竹弓张马尾,放在两弦之间拉动。有二胡、京胡、板胡、四胡等不同形制。 叶圣陶 《隔膜·恐怖之夜》:“忽然有胡琴的声音了,想是沿河乘凉的人拉的。”
胡琴的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起源
胡琴是中国传统拉弦乐器的总称,其名称源于古代汉人对北方少数民族(统称“胡”)所用乐器的泛称。最初在元代文献中明确称为“胡琴”,并逐渐成为这类乐器的专称。其起源可追溯至唐代的奚琴(又称“嵇琴”),宋代发展为马尾弓拉弦形式,元代定型为现代胡琴类乐器的雏形。
二、结构与种类
胡琴主要由琴筒(共鸣箱)、琴杆、弦轴及马尾弓构成。琴筒多蒙蛇皮或蟒皮,通过竹弓上的马尾摩擦琴弦发声,音色柔和浑厚,富有表现力。常见种类包括:
三、历史发展
四、应用与文化特色
胡琴在民族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既可用于独奏(如《二泉映月》),也为戏曲、说唱、歌舞伴奏。其音色因种类和地域而异,例如蒙古族胡琴(马头琴)苍凉辽阔,朝鲜族胡琴细腻婉转。
胡琴是中华民族融合多元文化的产物,从名称到形制均体现历史与地域特色,至今仍是传统音乐的核心乐器之一。更多细节可参考来源网页(如、7、11)。
胡琴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弦乐器,也被称为胡、胡筝。它是中国最早的弓弦乐器之一,源于汉族民间音乐。胡琴外形独特,通常有两根弦和弓。胡琴的音色悠扬动人,常被用于演奏古典音乐、民族音乐和传统戏曲等。
胡琴的部首是⺾,表示肉。它的拆分部首有⺆(立)和⺮(矢),分别表示立体的木头和弓箭。
胡琴的笔画数目是九画。由于部首的不同,有两种不同的写法:⺾⺆⺮和⺾⺮⺆。
胡琴一词的来源有多种说法。有一种说法认为,胡琴因其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胡、鲜卑族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胡琴得名于其琴弓上覆盖的呢子,呢子在古代也叫作胡,因此得名胡琴。
在繁体字中,胡琴的写法为胡琴。
在古时候,胡琴的汉字写法有所不同。较早期的写法为胡筝,其中筝是指此类乐器的名字,并没有具体的部首和笔画。
例句:
相关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