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香的意思、膏香的詳細解釋
膏香的解釋
亦作“ 膏薌 ”。牛膏。古代調味八珍之一。《周禮·天官·庖人》:“凡用禽獻,春行羔豚,膳膏香。”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膏香,牛脂也。”《禮記·内則》:“春宜羔豚,膳膏薌。” 鄭玄 注:“牛膏薌。” 孔穎達 疏:“膏薌,牛膏也。”
詞語分解
- 膏的解釋 膏 ā 肥,肥肉:膏粱(肥肉、細糧)。膏腴。膏沃。 脂油:春雨如膏。膏澤(a.滋潤作物的及時雨;b.喻給予恩惠)。 中醫指心尖脂肪,認為是藥力達不到的部位:病入膏肓。 膏 à 把油抹在車軸或機械上:
- 香的解釋 香 ā 氣味好聞,與“臭”相對:香味。香醇。芳香。清香。 舒服:睡得香。 味道好:這魚做得真香。 受歡迎:這種貨物在農村香得很。 稱一些天然或人造的有香味的東西:麝香。靈貓香。龍涎香。檀香。沉香。 舊
專業解析
膏香,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個核心義項:
-
指麝香:
- 釋義:膏香是麝香的别稱。麝香是雄性麝鹿(林麝、馬麝或原麝)腹部香囊中的幹燥分泌物,是一種極其名貴的中藥材和香料,具有強烈的香氣。
- 出處與依據:這一釋義源自古代本草典籍和傳統藥物學著作。例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獸二·麝》中明确指出:“麝之香氣遠射,故謂之麝。或雲麝父之香來射,故名,亦通。其形似獐,故俗呼香獐……梵書謂麝香曰莫诃婆伽。” 其中“莫诃婆伽”的意譯即與“膏香”相關。古代常根據麝香的性狀(如油脂光澤、膏狀質地)和濃郁香氣稱其為“膏香”。
- 例句:古代方劑或香料記載中可見“膏香”入藥或合香的描述,如“龍腦、膏香各半兩,研勻……”(此處為示例性描述,具體古籍原文需查證)。
- 同義詞/相關詞:麝香、當門子、元寸香、香獐臍。
-
形容香氣濃郁如油脂:
- 釋義:形容香氣非常濃郁、芬芳,仿佛油脂般醇厚、馥郁,具有浸潤感和持久性。
- 出處與依據:此義項源于漢語中“膏”字的引申義。“膏”本指油脂,引申為肥沃、潤澤、濃厚之意。因此,“膏香”用以比喻香氣如油脂般濃厚、潤澤、芬芳撲鼻。這一用法在文學作品中常用來描繪花香、焚香或食物的濃烈香氣。
- 例句:“園中牡丹盛開,膏香馥郁,中人欲醉。”(文學性描述示例) 或 “新焙的茶餅散發出一種膏香,沁人心脾。”(文學性描述示例)。
- 同義詞/相關詞:馥郁、芬芳、濃香、醇香、馨香。
“膏香”一詞的核心含義指向麝香這一具體名貴香料,這是其最傳統和主要的詞典釋義。同時,它也發展出形容香氣極其濃郁芬芳的引申義,運用了“膏”字所蘊含的濃厚、潤澤的意象。這兩個義項共同構成了“膏香”在漢語詞彙中的完整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膏香”是一個具有曆史背景的詞彙,主要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膏香(gāo xiāng)指古代調味八珍之一,特指牛膏(即牛脂)。這一用法在《周禮》《禮記》等古籍中均有記載,如《周禮·天官·庖人》提到“春行羔豚,膳膏香”, 說明春季膳食中常用牛脂作為調味品。
二、文獻依據
- 《周禮》記載
鄭玄注引鄭司農曰:“膏香,牛脂也。” 意為春季烹饪羔羊和乳豬時,以牛脂增香。
- 《禮記·内則》補充
鄭玄進一步解釋“膏芗”即牛膏,孔穎達在注疏中确認“膏芗”與“膏香”同義,均為牛脂。
三、應用背景
古代根據季節選擇不同動物脂肪調味:
- 春季:牛脂(膏香),因牛脂氣味濃郁,適合搭配羔羊、乳豬等溫補食材;
- 其他季節則用犬膏(秋)、雞膏(冬)等,體現飲食與自然規律的結合。
四、擴展與相關用法
現代語境中,“膏香”可能被借指帶有香氣的膏狀物,如香脂、唇膏等(如“香袋油、凡士林”),但需注意與古籍原意的區别。
“膏香”原為古代飲食文化術語,專指牛脂;現代衍生用法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周禮》《禮記》原文及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被律筆底龍蛇别出新意財産權陳叔寶措置裕如逮養定名筆斷嶂妒害獨院兒二車翻羹訪擇扶夾告令海鹘颔頤合拱黑黴花部花貌蓬心皇靈禍福相生怙恃假話绛囊交牙寄居蟹久坐必有一禅季指癞漢指頭憐悼斂躬棂角秘檢謬遁謬說莫桑比克海峽鬧鬼碰觸取燈兒曲隱任真自得柔化揉斲騷文示兒視篆手鑪書令說時遲,那時快死人為期不遠無官一身輕烏絲行蝦蚾相仗小諱新發于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