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名。今稱 運漕河 。源出 安徽省 巢湖 ,東流至今 蕪湖市 裕溪口 入 長江 。古代當 江 淮 間交通要道, 魏 晉 南北朝 時,這裡是兵争要地。
(2).堡塢名。 東漢 末年 孫權 于 濡須口 築以備 曹操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建安 ﹞十八年正月, 曹公 攻 濡須 , 權 與相拒月餘。” 南朝 梁元帝 《玄覽賦》:“顧 濡須 之故巘,每當食而忘飯。” 王闿運 《哀江南賦》:“ 濡須 不守, 夏口 空防。”參見“ 濡須塢 ”。
“濡須”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曆史、地理和語義背景綜合理解:
水名/河流
濡須是古代江淮地區的重要水道,今稱運漕河,源出安徽省巢湖,東流至蕪湖市裕溪口彙入長江。該河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連接長江與淮河的關鍵交通要道,具有重要軍事戰略地位,三國時期成為吳魏争奪的焦點。
軍事要塞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權在濡須口(河流入江處)修築堡塢,用以防禦曹操。據《三國志》記載,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與孫權曾在此對峙月餘。濡須口因此成為長江防線的重要據點,吳國多名将領(如周泰、朱桓)曾駐守此地。
少數詞典提到“濡須”作為形容詞性成語,形容頭發濕潤有光澤,引申為人的外貌整潔健康。但此用法在曆史文獻和主流語境中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建議需要進一步考證時,可參考《三國志》《水經注》等古籍,或查閱安徽省地方志。
濡須這個詞在漢語中的意思是“染發”或“抹黑”。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濡”和“須”。下面對這個詞的部首和筆畫進行拆分:
濡:
須:
濡須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在某些場合中會使用植物染發或抹黑頭發,以使發色更加鮮豔、美觀。這種行為被稱為濡須。濡須這個詞的意義也有所衍變,不僅僅是指染發或抹黑頭發,也可以用來形容對事物進行染色處理。
在繁體字中,濡須的寫法與簡體字基本保持一緻,保留了濡和須兩個字的結構特點和形式。繁體字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古代字形,給人以古樸典雅的感覺。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例如,濡在古代的寫法是“灑”,須在古代的寫法是“虛”。雖然寫法不同,但發音和意義與現代的濡須相近。
以下是一些關于濡須的例句:
濡須這個詞也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新的詞語,例如:
與濡須相近意義的詞語有染發、抹黑等,它們都可以用來描述對頭發進行染色或抹黑的行為。
相反,與濡須意義相反的詞語有天然、原始等,它們表示自然的、未經人為改變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