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濡須的意思、濡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濡須的解釋

(1).水名。今稱 運漕河 。源出 安徽省 巢湖 ,東流至今 蕪湖市 裕溪口 入 長江 。古代當 江 淮 間交通要道, 魏 晉 南北朝 時,這裡是兵争要地。

(2).堡塢名。 東漢 末年 孫權 于 濡須口 築以備 曹操 。《三國志·吳志·吳主傳》:“﹝ 建安 ﹞十八年正月, 曹公 攻 濡須 , 權 與相拒月餘。” 南朝 梁元帝 《玄覽賦》:“顧 濡須 之故巘,每當食而忘飯。” 王闿運 《哀江南賦》:“ 濡須 不守, 夏口 空防。”參見“ 濡須塢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濡須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地理含義的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釋義:

一、河流名稱

指古代江淮地區的河流,即今安徽省境内的裕溪河。該河發源于巢湖市,東南流經含山縣、蕪湖市鸠江區,最終注入長江。其名稱源于河流形态特征,“濡”意為潤澤、浸濕,“須”通“需”,暗含水源重要之意。該水道自古為兵家控扼長江的險要之地。

二、軍事要塞名

特指三國時期吳國在濡須水入江口修築的防禦工事——濡須塢(又稱濡須口)。其遺址位于今安徽省含山縣東關鎮與蕪湖市無為縣交界處。公元213年,孫權為抵禦曹操南下,依山勢築城、立水寨,形成“濡須七寶堤”等軍事設施,成為魏吳對峙的核心戰場(《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載:“權自率衆圍合肥……築濡須塢”。

曆史地理意義

濡須作為江淮水陸樞紐,直接影響三國至南北朝時期的軍事格局。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評其“扼巢湖之口,為吳魏必争之所”,其戰略價值延續至隋唐大運河開通前,是古代長江中下遊交通體系的關鍵節點。


參考資料來源:

  1. 《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 《三國志·吳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3. 《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4. 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地理類文獻(www.nlc.cn

(注:因古籍原始鍊接穩定性受限,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書目或國家圖書館平台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濡須”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曆史、地理和語義背景綜合理解:

一、地理與曆史含義(主要解釋)

  1. 水名/河流
    濡須是古代江淮地區的重要水道,今稱運漕河,源出安徽省巢湖,東流至蕪湖市裕溪口彙入長江。該河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連接長江與淮河的關鍵交通要道,具有重要軍事戰略地位,三國時期成為吳魏争奪的焦點。

  2. 軍事要塞
    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權在濡須口(河流入江處)修築堡塢,用以防禦曹操。據《三國志》記載,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與孫權曾在此對峙月餘。濡須口因此成為長江防線的重要據點,吳國多名将領(如周泰、朱桓)曾駐守此地。


二、成語含義(較少見用法)

少數詞典提到“濡須”作為形容詞性成語,形容頭發濕潤有光澤,引申為人的外貌整潔健康。但此用法在曆史文獻和主流語境中較為罕見,需結合具體上下文判斷。


補充說明

建議需要進一步考證時,可參考《三國志》《水經注》等古籍,或查閱安徽省地方志。

别人正在浏覽...

報羅布達佩斯補納畜火吹毛索疵黜落貸賣都目對抗惰傲軃避恩渥二紅飯鳏居含粻覈正鴻羲火艦叫苦急步接生旌録雞黍九九消寒圖抗隱犒賞克實讕詞臉紅耳熱林徒秒末攆逐嫔俪批撻慊然氣象一新氄毛柔奴山龍石桂示教視如土芥衰杖祀舍素分茶譚思騰羞甛睡挑麼挑六通賓通牒同闬退行托落鼍鳴鼈應頑民香霞遐年仙人桂小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