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超脫世俗之人。 宋 蘇轼 《題盧鴻一<學士堂圖>》詩:“方為世外人,行止何須録。”
(2).指僧道、神仙。 宋 陳師道 《寄參寥》詩:“惟於世外人,相從可忘年。”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仙人島》:“ 王 意世外人必不知八股業,乃炫其冠軍之作。”
“世外人”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超脫世俗、不受外界紛擾的人,通常表現為追求内心平靜與自由,具有獨立思考和淡泊名利的特點。該詞既可泛指精神境界超然的人群,也可特指僧道、神仙等脫離凡塵的角色。
世俗之外的群體
包括僧侶、道士或神話中的仙人,如宋代陳師道詩句“惟於世外人,相從可忘年”中的“世外人”即指僧侶(、)。
精神超脫的象征
形容具有高尚品格、能抵禦世俗誘惑的人。例如蘇轼在《題盧鴻一<學士堂圖>》中寫道:“方為世外人,行止何須録”,強調其超然态度。
文學中的意境表達
陸遊詩中多次使用該詞,如“我本三生世外人,幻軀其實強冠巾”,借以抒發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通過多源考據可見,“世外人”既有具體的宗教指向,也承載着傳統文化中對理想人格的想象。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蘇轼、陸遊等文人的原作(、)。
《世外人》一詞指的是遠離塵嚣的人,也可以用來形容追求甯靜、超然世俗的生活方式。這個詞暗示了一種與世隔絕、超然物外的境界。
《世外人》這個詞的漢字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一”部和“人”部。其拼音為“shì wài rén”。
拆分成筆畫可以分為5畫 + 2畫。
《世外人》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大約在公元8世紀。它常用來描述隱士、遊俠或避世之人。在繁體中,世外人的寫法和簡體相同。
在古代,寫“世外人”這個詞時的寫法可能會有些變化。例如,唐代時期,有時會在“世”字上方加一個“千”字旁,表示“千世”。這種寫法強調了遠離世俗的意義。
他喜歡獨自居住在山中小屋,過着真正的世外人般的生活。
- 世外桃源:指一個與世隔絕、環境優美的世外之地。
- 世外高人:指在道德、學術、技藝等方面非常高超、超出尋常人的存在。
- 隱修者:指遠離塵嚣、專心修行、世外過自足生活的人。
- 禅修者:指追求禅定、超脫塵世的修行者。
- 俗人:指過着平凡世俗生活,受世俗習俗和價值觀影響較大的人。
- 紅塵:指喧嚣繁忙的塵世生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