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謙恭的意思、謙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謙恭的解釋

[modest and courteous] 謙遜恭謹

謙恭有禮

詳細解釋

謙虛恭敬。《漢書·于定國傳》:“為人謙恭。” 唐 白居易 《放言》詩之三:“ 周公 恐懼流言後, 王莽 謙恭未篡時。”《紅樓夢》第三回:“其為人謙恭厚道,大有祖父遺風。” 吳組缃 《山洪》二八:“ 戚先生 說話語氣溫和謙恭。”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謙恭是漢語中表示品德修養的核心詞彙,《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将其解釋為“謙虛而有禮貌”,強調以誠懇态度表達對他人尊重的人格特質。該詞由“謙”與“恭”二字構成:

  1. 構詞溯源:“謙”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敬也”,本義指内心恭敬;“恭”字甲骨文象形為雙手捧物,引申為行為上的禮貌舉止。二字組合形成内外兼修的概念體系。
  2. 語用特征:多用于描述晚輩對長輩、下級對上級的得體言行,《晉書·楊駿傳》載“謙恭慎密”即突顯其謹言慎行的處世原則。
  3. 文化内涵:《論語·顔淵》主張“居處恭,執事敬”,與謙恭思想形成儒家禮教的行為準則,清代《日知錄》更稱其“立身之本”。
  4. 現代應用: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标準》将其列為傳統文化關鍵詞,要求通過《三字經》《弟子規》等經典文本進行品德教育。

權威文獻引用:

網絡擴展解釋

謙恭是漢語中表示“謙虛恭敬”的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詞義

謙恭指為人謙遜且有禮貌,表現為對他人的尊重和禮節性态度。該詞由“謙”(謙虛)和“恭”(恭敬)兩個語素并列構成,強調内在品德與外在行為的結合。

二、出處與用例

  1. 曆史文獻

    • 《漢書·于定國傳》記載“為人謙恭”,是最早的書面用例之一。
    • 唐代白居易《放言》詩提到“王莽謙恭未篡時”,以曆史人物對比凸顯謙恭的本質。
  2. 文學作品
    《紅樓夢》第三回描述人物“謙恭厚道”,體現儒家傳統中的道德标準。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用法與示例

  1. 形容态度

    • “他态度謙恭”()
    • “店員謙恭有禮”()
  2. 道德引申
    漢典指出,謙恭并非表面姿态,而是“内在品德和修養的高度表現”,強調謙卑與學識、地位的平衡()。

五、文化意義

在儒家思想中,謙恭被視為君子修養的核心,如《後漢書》記載宗室成員“謙恭好士”,體現對士人的尊重()。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獻考證,可參考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冰鑒茶博士讒說笞決仇視丑險傳真電報撮土代電道寡稱孤遞加蠹國耗民耳餘坊額風透覆瓿芙蓉城赓揚關鐍龜蟲翰學浩落纮綖鹘鶟嘉吉巨跖空敞孔疏眍瞜柳鑵旅進旅退耄老冒榮茗花謬浪墓鄰募召挐首年丈平鋪直序謙挹齊後瘧輕賤青社青荇屈一指三帛桑梓禮撒然沙塞子聲歌實用性手條子殊待溫生絕裾悟禅無迹可求毋事下币鄉書難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