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轮三昧的意思、火轮三昧的详细解释
火轮三昧的解释
即灸。中医烧艾灼肤的一种治疗方法。 宋 陶穀 《清异录·火轮三昧》:“凡病膏肓之际,药效难,此鍼灸之所以用也。鍼长於宣壅滞,灸长於导气血,古人谓之延年火,又曰火轮三昧。”
词语分解
- 火轮的解释 ∶旧时称轮船 ∶指太阳详细解释.指太阳。 唐 韩愈 《桃源图》诗:“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宋 杨万里 《三辰砚屏歌》:“君不见八月十五夜向晨,东方亭亭升火轮。” 清 黄景仁 《苦
- 三昧的解释 佛教用语,梵文 ā 的音律,意思是止息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借指事物的要领,真谛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陆游《示子过》深得其中三昧详细解释.佛教语。梵文音译。又译“三摩地”。
专业解析
火轮三昧是佛教密宗术语,指一种以观想火轮(火焰构成的轮形)为修行核心的禅定境界,象征智慧之火能焚尽烦恼、破除无明。其释义与来源如下:
一、术语构成解析
-
火轮(Huǒ Lún)
指炽燃旋转的火焰之轮,在密教中代表大日如来的智慧光明或不动明王的威猛神力,具有摧灭业障的象征意义。例如《大日经疏》载:“火轮者,如来智慧火,烧除一切烦恼薪。”
来源: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火轮”条目。
-
三昧(Sān Mèi)
梵语“Samādhi”的音译,意为“定”或“正受”,指心专注于一境而不散乱的精神状态,是佛教修行的核心方法之一。
来源:《佛学常见词汇》(陈义孝编)。
二、佛教释义与修法内涵
火轮三昧属密教观想法门,修行者通过观想自身或本尊(如不动明王)足踏或手持火轮,令心念高度集中,达到以下境界:
- 摧破无明:火焰象征般若智慧,焚烧贪嗔痴等烦恼。
- 护法除障:火轮具威猛之力,可驱散邪魔障碍,如《不动明王念诵法》云:“火轮三昧,烧尽一切不祥。”
- 即身成佛:密宗认为修持此三昧可速证菩提,契合“即事而真”的教义。
三、典籍出处与权威考据
- 《大日经》(《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
为密宗根本经典,其中“火轮三昧”与“大日如来”的智慧光明相关联,强调其能照破众生无明黑暗。
- 《金刚顶经》
记载不动明王修法,明确提及以火轮为法器入三昧定,如“住火轮三昧,现大忿怒相”。
来源:唐代密宗典籍《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
- 《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定义“火轮三昧”为:“密教观法之一。观想火轮而住于定也。”并引述唐代密宗祖师善无畏的注疏。
四、文化延伸与象征意义
在佛教艺术中,火轮常出现于不动明王造像的背光或足下,代表其誓愿之力。日本真言宗典籍《觉禅钞》更将火轮三昧与“降伏四魔”的修行次第结合,深化其实践意义。
参考资料:
- 丁福保. 《佛学大辞典》"火轮三昧"条目(基于古籍《大日经疏》《金刚顶经》释义)
- 唐代密宗文献《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收录于《大正藏》)
- 陈义孝. 《佛学常见词汇》"三昧"释义
- 日本真言宗秘典《觉禅钞》(卷三·不动法)
网络扩展解释
“火轮三昧”是一个汉语词语,主要源于中医术语,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释义
- 本义:指中医中的“灸法”,即通过燃烧艾草熏灼人体穴位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 字面拆解:
- 火轮:字面可理解为“火的车轮”,但在此语境中代指艾灸的热力循环;
- 三昧:源自佛教,意为“专注、定境”,此处引申为通过艾灸达到调和气血的专注治疗状态。
出处与典故
- 最早见于宋代陶穀《清异录·火轮三昧》:“凡病膏肓之际,药效难,此针灸之所以用也……灸长于导气血,古人谓之延年火,又曰火轮三昧。”
- 文中强调艾灸在治疗重症(如病入膏肓)时的独特作用,认为其能疏通壅滞、引导气血运行。
应用场景
- 中医领域:专指艾灸疗法,尤其用于形容针对顽固病症的灸法治疗。
- 现代延伸:部分语境中可比喻“高效、专注的解决方式”,但此用法较少见,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补充说明
- 与“针灸”的关系:古时“针”与“灸”常并提,但“火轮三昧”特指灸法,强调其温热刺激的特性。
- 文化意义:该词融合了中医理论与佛教术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医疗与哲学的交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古籍原文或现代应用案例,可参考汉典及《清异录》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白亮亮薄慢鲍室逼拨碧涛鼻头出火不育僝工传示楚媛大杖德让觝触鼎鼐和芳醪发射极耦合逻辑集成电路丰遂构募故臣故城函询好人家合江楼汯汩火伞高张角槎既然疾俗绝仁弃义六法疁田龙骧虎啸搂摗论除面馆暮耋拿办南北卷内院匿迹隐形披毛索靥墙头马上窃誉屈信三亳升瓯升受时柄士气刷啦私道隋堤柳昙花一现天壁汪锜卫国衔锋乡利倍义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令洗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