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ttlesome;vivid] 形容神态生動逼真
神經質的幻想和對性格的即興描寫,活龍活現地混雜在一起
形容說話作文描繪得生動、逼真,使人感到像真的一樣。《古今小說·滕大尹鬼斷家私》:“衆人見 大尹 半日自言自語,説得活龍活現,分明是 倪太守 模樣,都信道 倪太守 真個出現了。” 姚雪垠 《李自成》第一卷第十二章:“許多年後,這一帶的人們還活龍活現地傳說着當時 劉宗敏 的奮戰情形。” 秦牧 《藝海拾貝·鮮荔枝和幹荔枝》:“對創作者來說,不充分掌握‘親知’知識,必然不能活龍活現,細膩生動地描繪事物。”
“活龍活現”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事物極其生動逼真,仿佛真實存在或出現在眼前。常用于強調語言表達、藝術創作中的傳神效果。
最早出自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五:“被呂寶說得活龍活現,也信了。” 描述呂寶通過生動的言辭讓王氏相信了丈夫的兇信。
成語中的“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靈獸,象征祥瑞與力量。用“龍”比喻生動,強化了表現力的張力。
若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警世通言》原文或權威詞典(如漢典、搜狗百科)。
《活龍活現》是一個成語,形容事物或形象非常栩栩如生、表現得十分生動。
《活龍活現》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活”(火字旁)和“皿”(皮字旁)。
其中,“活”的筆畫數為4,而“皿”的筆畫數為5。
《活龍活現》最早出自于元代戲曲《山河戀》中的劇本。劇中有一句台詞:“飛起火龍,流落漢界,活龍活現。”後來,這個形象生動地描繪事物的表達逐漸被人們接受和使用。
對應的繁體字為「活龍活現」。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字形更加繁複,詳細描繪物象,例如“火”字的寫法是“炅”,而“皿”字的寫法是“鸠寀”。所以,古時候寫作《炅龍鸠寀》。
1. 這幅畫把山水描繪得活龍活現,仿佛到了現場一樣。
2. 他的演講生動有趣,讓人感受到了活龍活現的場景。
衍生詞:活靈活現、活脫脫
近義詞:逼真、栩栩如生
反義詞:死闆、生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