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 代的一種制服。《明史·輿服志三》:“ 永樂 以後,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膝襴,亦如曳撒,上有蟒補,當膝處橫織細雲蟒,蓋南郊及山陵扈從便於乘馬也。”
膝襕是明代服飾中的一種特殊裝飾結構,主要出現在宦官等宮廷人員的制服上。根據《明史·輿服志三》記載,膝襕通常與“蟒服”搭配使用,其特點是在膝蓋位置橫向織有精細的雲蟒紋樣。這種設計不僅具有裝飾性,還兼顧實用性:在皇帝南郊祭祀或陵墓隨行等需要騎馬的場合,膝襕的橫向紋樣和寬松剪裁能減少活動束縛,便于乘馬動作的靈活性。
從形制上看,膝襕屬于“曳撒”類服飾的組成部分,整體與曳撒(一種上下連綴的袍服)結構相似,但會在特定位置增加象征身份的蟒紋補子。這類服飾的使用嚴格遵循明代輿服制度,反映了當時等級分明的宮廷禮儀文化。
《膝襕》是一個漢字詞語,形容人身體的動作姿态或态度。它可以表示屈膝、跪地或雙膝跪拜的動作。這個詞既可以用來形容軍事禮儀、宗教儀式,也可以用來形容社交場合中的尊敬或低頭示意。
《膝襕》是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月”和“衣”。其中,“月”部表示肉或肌肉的意思,“衣”部表示與衣服相關的意思。這個詞的筆畫總數為14劃。
《膝襕》這個詞在《說文解字》中有出現,是一個古代的詞語。它的繁體寫法為「膝襕」,保留了原詞的字形和結構。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可能有所差異。關于《膝襕》這個詞,古人在書寫時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比如,在東漢時期,人們可能會将兩個部首的結構略微調整,寫成「」或「」。但無論寫法如何變化,詞義和用法都保持一緻。
1. 他在面對國旗時恭敬地膝襕下跪,表達了對國家的敬意。
2. 在宗教儀式上,衆人齊聲高呼,彙聚到聖壇前膝襕下跪。
膝下、襕行
膝行、屈膝
挺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