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紹興戲的意思、紹興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紹興戲的解釋

(1).即越劇。舊稱的笃班、小歌班或紹興文戲。流行于 浙江 、 上海 及 江蘇 、 江西 、 安徽 等地。

(2).辛亥革命前後用為紹劇之俗稱。參見“ 紹劇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紹興戲,是漢語中對越劇這一中國重要戲曲劇種的舊稱或别稱,尤其強調其發源地和文化淵源。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紹興戲

指發源于中國浙江省紹興地區(核心區域為嵊縣,今嵊州市)的地方戲曲劇種,現通稱越劇。其特點是以紹興方言為基礎唱腔,融合抒情性表演、細膩唱功和寫意化舞台風格,主要流行于江浙滬地區,是中國第二大劇種。


二、曆史淵源與名稱演變

  1. 起源背景

    越劇誕生于清末民初(約1906年),由紹興嵊縣一帶的民間說唱藝術“落地唱書”發展而成。初期形式簡單,俗稱“小歌班”或“的笃班”(因伴奏樂器以笃闆、尺闆為主)。

  2. 地域關聯

    “紹興戲”之名直接源于其發源地——紹興府嵊縣(今屬紹興市代管),早期戲班多以紹興籍藝人為主,演出内容亦多取材于紹興民間故事和方言俗語,故被觀衆稱為“紹興文戲”或簡稱“紹興戲”。

  3. 正式定名

    20世紀30年代後期,隨着戲班進入上海演出并吸收京劇、話劇等藝術形式,劇種逐漸成熟。1938年後,為區别于其他紹興地區戲曲(如紹劇),正式采用“越劇”名稱(“越”為紹興古屬越國之地),但“紹興戲”作為舊稱仍被沿用。


三、藝術特征


四、文化地位

越劇(紹興戲)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是江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其名稱演變(從“紹興戲”到“越劇”)反映了劇種從地方小戲到全國性大劇種的發展曆程,也體現了地域文化對戲曲藝術形态的深刻影響。


參考資料來源(符合權威性要求):

  1.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 - 越劇條目
  2. 《中國戲曲志·浙江卷》編纂委員會. 浙江戲曲發展史概述
  3. 嵊州市人民政府官網 - 越劇起源專題
  4. 上海越劇院藝術檔案庫 - 越劇藝術特征研究
  5. 浙江省文化廳. 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叢書:越劇

如需進一步了解越劇流派、經典唱段或當代傳承案例,可隨時補充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

“紹興戲”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背景和語境:

一、作為越劇的舊稱

  1. 起源與發展
    紹興戲最初指代“越劇”,起源于浙江紹興嵊縣(今嵊州市),早期稱為“的笃班”“小歌班”或“紹興文戲”。1922年,因上海大世界已有紹劇演出,為避免混淆,正式定名“紹興文戲”,後簡化為“紹興戲”。1938年後逐漸改稱“越劇”,取古越國之意。

  2. 藝術特色
    越劇以嵊州方言為基礎,唱腔柔美,擅長演繹文戲,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等經典劇目。其表演風格細膩傳神,注重情感表達,因此“紹興戲”也被引申為形容細膩演技的成語。

  3. 流行區域
    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及江蘇、江西、安徽等地。


二、作為紹劇的俗稱

在辛亥革命前後,“紹興戲”也曾指代“紹劇”(紹興大班),這是一種以高亢唱腔和武戲為特色的地方劇種,代表劇目如《斬經堂》。紹劇與越劇不同,其音樂風格粗犷豪放,多用“三五七”“二凡”等唱調。


三、使用注意

需根據語境區分具體含義: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劇種特點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權威戲曲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柏台冰臉唱對台戲讒害扯擄城裡趁墒撮囊搭伴道德價值大樹将軍二嫡遏止格綳格綳公據古蠱害虐橫索紅綠燈後半晌護掩架殿賤姿界斷街樹汲汲顧影進卮饑食駶跳揩摩客床勑牒老郎老營淋涔君莅祚隆峻镂心刻骨魯義姑悶昏摩監暮春怒恚鵬蝨遷蹇竊攘窮案熱切榮稱溶溶澹澹柔澹傷慘商代城牆遺址書方枱球亭佐通心瓦殶閑定骁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