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蛇浸的酒。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諾臯記下》:“ 馮坦 者,嘗有疾,醫令浸蛇酒服之。初服一甕子,疾減半。又令家人園中執一蛇,投甕中,封閉七日。及開,蛇躍出,舉首尺餘,出門因失所在。其過跡,地墳起數寸。 陸紹 郎中言,嘗記一人浸蛇酒,前後殺蛇數十頭。一日自臨甕窺酒,有物跳出齧其鼻将落,視之,乃蛇頭骨。因瘡毀其鼻如劓焉。”
蛇酒是一種以蛇為主要原料,通過浸泡或配伍藥材制成的傳統藥酒,兼具飲品與藥用價值。以下從定義、曆史、功效、制作及注意事項五個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蛇酒通常指将活蛇或處理後的蛇體(如蛇肉、蛇膽等)浸泡于白酒、黃酒中,經過長時間發酵而成的酒類飲品。其名稱來源于制作工藝,核心在于蛇的有效成分與酒精的融合。
曆史淵源
據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蛇酒在唐代已有藥用記錄,用于治療疾病。此外,蛇類入藥的記載可追溯至《神農本草經》,說明其藥用曆史長達兩千年。
藥用功效
蛇酒被認為具有祛風除濕、舒筋活絡、補腎壯陽等作用,常用于緩解風濕痹痛、肢體麻木等症狀。部分配方會配伍羌活、防風等藥材以增強療效。
制作工藝
制作需選擇特定蛇種(如白花蛇、錦蛇),經清洗處理後與酒類及藥材(如青風藤、桂枝)共同浸泡,時間通常為3-6個月。成品酒色淡黃,帶有蛇腥氣及藥材香氣。
注意事項
蛇酒不可隨意飲用:
提示:由于蛇酒涉及藥用及毒性問題,建議通過權威渠道(如醫療機構)獲取具體配方及用法,避免自行泡制。
《蛇酒》是一個成語,用以形容極其猛烈和劇烈的痛苦或折磨。根據成語的含義,可以将其拆分為兩個部分:蛇和酒。
• 蛇:是一個常見的爬行動物,有很多種類。在這個成語中,蛇表示痛苦或折磨的程度非常高,如同被毒蛇咬傷一樣。
• 酒:指的是酒精飲料,通常用于表示事物的劇烈程度。
根據字的拆分,蛇的部首是蟲,酒的部首是酉。蛇的筆畫數是5,酒的筆畫數是10。
《蛇酒》一詞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文學家聶隱娘的傳說故事。相傳聶隱娘為報父仇,以制作一種毒蛇酒的方式,将毒蛇喂給了仇人并使其痛不欲生。因此,成語《蛇酒》從聶隱娘的傳說中來源。
《蛇酒》的繁體寫法為「蛇酒」,沒有其他特殊的變化。
《蛇酒》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沒有太大的區别,依舊是「蛇酒」。
• 痛苦如同喝了一杯蛇酒。
• 遭受如蛇酒般的折磨,他感到無比的痛楚。
《蛇酒》是一個成語,本身通常不用來進行組詞。但可以根據其中的蛇和酒來衍生一些相關詞彙,如「蛇毒」、「蛇類」、「葡萄酒」等。
《蛇酒》的近義詞可以是「毒酒」、「猛烈折磨」。
《蛇酒》的反義詞可以是「甘露」、「甜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