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周禮》官名。地官之屬。掌六鄉教化,每二鄉由三公一人兼任。在朝謂之“三公”,在鄉謂之“鄉老”。《周禮·地官·序官》:“鄉老,二鄉則公一人。” 鄭玄 注:“老,敬稱也。王置六鄉,則公有三人也。三公者,内與王論道,中參六官之事,外與六鄉之教,其要為民,是以屬之鄉焉。”一說,鄉老為緻仕之尊官,或鄉黨重望,故尊之曰公,非朝廷公卿。既無職掌,其人亦不必備。參閱 清 李惇 《群經識小·鄉老鄉大夫》。
(2).指鄉裡年高德劭的人。 唐 盧綸 《送菊潭王明府》詩:“唯應理農後,鄉老賀君閑。”《清平山堂話本·羊角哀死戰荊轲》:“設祭於享堂,哭泣甚哀,鄉老、從人無不下淚。” 清 馬建忠 《上李相伯言出洋工課書》:“罪名定於鄉老,酷吏無所舞其文。”
“鄉老”一詞的含義因曆史時期和語境不同而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解釋:
《周禮》中的官名
屬于地官系統,職責為掌管六鄉教化,每二鄉由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一兼任。在朝中稱“三公”,在鄉則稱“鄉老”,負責協助王處理政務并參與地方教化。此職無常設實權,更多是顧問性質,部分學者認為可能由退休官員或德高望重者擔任。
漢代職官演變
漢制每鄉設“三老”一人,延續周代鄉老職能,負責地方教化與管理,成為基層治理的重要角色。
指鄉裡年高德劭的長者,尤其在唐、宋、清等朝代文獻中常見。例如唐代盧綸詩中“鄉老賀君閑”,清代馬建忠提及鄉老參與地方事務裁決,體現其道德權威。
在中國伊斯蘭教中,“鄉老”是清真寺管理成員稱謂,協助阿訇處理宗教活動、經堂學校事務及寺産管理,由德高望重者擔任(提及,但需注意此用法具有宗教和地域局限性)。
如需進一步探讨某層含義,可補充具體語境或時期。
《鄉老》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和“⺼”,分别是部首“⺡”(山)和“⺼”(肉)。它的總筆畫數為11。
《鄉老》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紅樓夢》,原意指的是鄉下的老人。在現代漢語中,它可以指代鄉村的老人,也可用來比喻具有鄉土氣息、質樸老實的人。
《鄉老》的繁體寫法是「鄉老」。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鄉老”是由于字形演變導緻的。在《玉篇》中,“鄉”字的寫法為「囊」和「網」,取其“土地寂靜,其居獨處”之意。而“老”字的寫法為「牢」和「爻」,表示鄉村中居住的老人。“鄉老”這一寫法則是将兩個字合并,形成了現代漢字的寫法。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鄉老的智慧遠勝于書本上所學到的。
2. 這個小鎮的鄉老們以他們的人情味而聞名。
3. 将鄉老們的經驗傳承下去是我們的責任。
一些與“鄉老”相關的詞語包括:
1. 組詞:鄉村、鄉下、鄉親、老人。
2. 近義詞:鄉土人、村老、農父。
3. 反義詞:都市人、城裡人、年輕人。
通過以上的解釋,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鄉老”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