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諱的意思、抵諱的詳細解釋
抵諱的解釋
隱瞞;抵賴。《太平廣記》卷三八五引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先見判官,詰其所犯。 彥先 抵諱之。”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雜錄》:“事蹟甚明,尚敢抵諱。” 明 陸粲 《庚巳編·臨江狐》:“其人初抵諱,因請主覆視記識,曾無虧漏。”《明史·閹黨傳·劉宇》:“帝密遣錦百戶 邵琪 往察, 宇 厚賂 琪 ,為之抵諱。”
詞語分解
- 抵的解釋 抵 ǐ 擋,拒,用力對撐着:抵擋。抵制。抵抗。抵賴。 頂撞,沖突,矛盾:抵觸。 代替,相當,頂替:抵押。抵償。抵充。抵還(俷 )。 到達:抵京。抵臨。 筆畫數:; 部首:扌; 筆順編號:
- 諱的解釋 諱 (諱) ì 避忌,有顧忌不敢說或不願說:諱言。諱匿。諱飾。忌諱。隱諱。直言不諱。諱疾忌醫。 古時稱死去的皇帝或尊長的名字:名諱。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抵諱”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抵諱”指隱瞞或抵賴,常用于描述對事實、錯誤或罪行的否認行為。該詞由“抵”(抗拒)和“諱”(避忌)組合而成,強調通過抗拒态度掩蓋真相。
二、字義分解
- 抵:本義為支撐、抵抗,引申為“抗拒、否認”;
- 諱:原指避忌隱諱,後擴展為“隱瞞、掩飾”。
三、文獻用例
- 《太平廣記》卷三八五:“彥先抵諱之。”
- 元·劉壎《隱居通議》:“事迹甚明,尚敢抵諱。”
- 明·陸粲《庚巳編》:“其人初抵諱,因請主覆視記識。”
(以上例句均體現對事實的否認)
四、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抵賴、隱諱、狡辯
- 反義詞:坦白、承認、供認
五、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法律、曆史文本中描述推诿行為。
網絡擴展解釋二
抵諱(dǐ huì)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抵制、反對或拒絕接受某種事物或觀點。
拆分部首和筆畫:抵諱的部首是手(扌),總共有12個筆畫。
來源:抵諱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韓安國傳》中,用來形容人們對同一性質名詞的不同群體的态度不一緻。後來逐漸擴展為一種反對和拒絕的含義。
繁體:抵諱在繁體字中保持相同,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抵諱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在基本一緻,沒有太大差異。
例句:他對這項提議抵諱已久,堅決不同意參與。
組詞:抵制、抵觸、抵押、抵償。
近義詞:拒絕、排斥、反對、抗議。
反義詞:接受、贊同、支持、認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