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鲸的意思、奔鲸的詳細解釋
奔鲸的解釋
奔跑的鲸魚。喻指不義兇暴之人。 晉 陶潛 《命子》詩:“鳳隱於林,幽人在丘。逸虬遶雲,奔鲸駭流。”《文選·謝朓<和王著作八公山>詩》:“長虵固能翦,奔鲸自此曝。” 李善 注:“《左氏傳》:‘取其鲸鯢而封,以為大戮。’ 杜預 曰:‘鲸鯢,大魚名。以喻不義之人,吞食小國也。’” 唐 李白 《北上行》:“奔鲸夾 黃河 ,鑿齒屯 洛陽 。”
詞語分解
- 奔的解釋 奔 ē 急走,跑:奔跑。奔馳。奔突(橫沖直撞;奔馳)。奔流。奔騰。奔忙。奔波(勞苦奔走)。奔放(疾馳。喻氣勢雄偉,不受拘束)。私奔(女子私自投奔所愛的人,或跟他一起逃走)。 奔 è 直往,趨向:投奔
- 鲸的解釋 鲸 (鯨) ī 生長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形狀像魚,胎生,鼻孔在頭的上部,用肺呼吸。體長可達三十米,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動物。肉可食,脂肪可以做油(俗稱“鲸魚”):鲸吞。鲸鲵(即“鲸”,喻兇惡的人)。
網絡擴展解釋
“奔鲸”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來源于古代文學經典。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奔鲸(bēn jīng) 由“奔”(奔跑)和“鲸”(大型海洋哺乳動物)組成,字面意為“奔跑的鲸魚”。但在文學中多用于比喻,指代不義或兇暴之人。
二、詳細解析
-
比喻意義
鲸魚體型龐大且行動迅猛,古人借此象征具有強大破壞力的惡勢力。例如:
- 晉代陶淵明《命子》詩:“逸虬遶雲,奔鲸駭流”,以“奔鲸”暗喻亂世中的暴虐者。
- 唐代李白《北上行》:“奔鲸夾黃河,鑿齒屯洛陽”,指安史之亂中的叛軍。
-
典源依據
該詞最早見于《昭明文選》卷三十,李善注《左傳》時提到“鲸鲵”象征“吞食小國的不義之人”,進一步強化了其負面含義。
-
字義拆分
- 奔:既有“奔走、急跑”的本義(bēn),也有“朝向目标”(bèn)的引申義。
- 鲸:特指海洋中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強調力量與威脅性。
三、常見用法
- 古代詩文多用于批判戰亂、暴政或奸邪勢力。
- 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對古典文獻的解讀或文學創作中。
四、注意
部分詞典(如)提到“奔鲸”可形容“迅速行動或努力奮鬥”,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引申義。建議以古典比喻含義為準。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昭明文選》《陶淵明集》等原始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奔鲸》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思是鲸魚奔騰的樣子。它的拆分部首是“⺧”和“魚”,它的筆畫數是20畫。《奔鲸》一詞的來源是古代文獻《左傳》中的記載,形容鲸魚在水中迅猛遊動的景象。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保持了相似的意思。一個例句可以是:“大海中的奔鲸使得人們驚歎其巨大和力量。”有關《奔鲸》的相關詞語組合可以有:“鲸魚”、“巨鲸”、“躍出水面”等。近義詞可能包括“迅猛”、“奔馳”等,而反義詞可能是“靜止”、“慢速”等詞彙。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