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e Zi] 即戰國時鄭人列禦寇。古有列子能禦風之說。又為中國道教典籍之一。傳為戰國時人列禦寇著。《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由晉人張湛編成。書中抄錄一些先秦材料,但從思想内容看是反映魏晉思潮的作品。此書真僞曆代名家均有辨證
(1).即 列禦寇 ,相傳為 先秦 早期道家。
(2).指衆士子。《金6*瓶6*梅詞話》第九七回:“風吹列子歸何處?夜夜嬋娟在柳梢。”
(3).方言。軍隊行進的行列。 沙汀 《記賀龍》三三:“接着我就擠進列子,跟隊伍出發了。” 葉紫 《行軍散記》一:“我們中間,有兩個,他們不由分說地跳出列子,将槍扔給了要好的同伴們。”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列子漢語 快速查詢。
“列子”一詞主要有以下含義和解釋:
人物身份 列子(約公元前450-前375年),本名列禦寇(一作圉寇),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鄭州)人。他是道家學派重要傳承者,介于老子與莊子之間,被列為「先秦天下十豪」之一,唐代被追封為「沖虛真人」,其學說被稱為「貴虛學派」。
著作《列子》 道家經典之一,相傳為列子所著,但今本《列子》八篇由晉代張湛整理編成。書中包含寓言故事如「杞人憂天」「愚公移山」等,融合了黃老思想與魏晉玄學特征。
思想地位 • 繼承并發展老子思想,主張虛靜無為 • 提出「不生不化者,能生生化化」的宇宙觀 • 強調順應自然,對後世哲學、文學、宗教影響深遠
其他詞義 在特殊語境下可指: • 衆士子(《列子》中的引申義) • 軍隊行進的行列(方言用法)
注:列子其人其書的真實性在曆史上曾有争議,現存《列子》被認為部分内容可能包含魏晉時期的思想元素。
《列子》是一本中國古代文學名著,由魯國人列禦寇(約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所作。它是一部以寓言、童話、比喻等形式叙述道家思想的哲學著作,以及古代文學作品。
《列子》的拆分部首為“刂”和“丿”,它們分别表示用刀劈開和豎立。它的總筆畫數為10,其中“刂”部首為2畫,“丿”部首為1畫,後面還有7畫組成的“列”字部分。
《列子》的來源可追溯到魯國列禦寇的言論和思想。列禦寇曾是一位有名的貧民起義領導者,後來成為了魯國的一位高級官員。他的辯論和道家思想對後來的哲學家和文學家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從而形成了《列子》這部作品。
《列子》的繁體字為《列子》。繁體字是中國漢字的一種傳統書寫形式,與簡體字(現代漢字的一種簡化形式)不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略有不同。古時候的漢字常采用篆書和隸書的字體形式。這些字體形式更加繁複,線條更加扭曲,更具有藝術性的特點。
以下是《列子》中的一句例句:“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敗。”
組詞:列舉、列車、列甯
近義詞:筆記、文章、故事
反義詞:抽象、虛構、假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