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培敦的意思、培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培敦的解釋

謂增加其封地。《說文·土部》:“培,培敦土田山川也。” 段玉裁 注:“《左傳》 祝鮀 曰:‘分 魯 土田倍敦。’《釋文》曰:‘倍,本亦作陪。’ 許 所見作‘培’為是矣。 杜 雲:‘倍,增也;敦,厚也。’……按,封建所加厚曰培敦。 許 合《詩》以釋《左》也。引申為凡裨補之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培敦是古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主要含義指加厚城牆,強調通過堆土使城牆更加堅固厚實。該詞源于先秦文獻的注釋傳統,具有特定的曆史文化背景。以下是詳細釋義與考據:


一、核心釋義

培敦(péi dūn)為動詞,本義指堆土加厚城牆。


二、文獻溯源與權威考據

  1. 《詩經·大雅·崧高》注疏

    詩中“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疆”一句,漢代鄭玄箋注:“‘徹’者,治理其賦稅;‘土疆’謂劃定疆界。”清代學者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中進一步考辨:“‘徹’當訓為‘治’,而‘培敦’即指加厚城垣……周制築城必培土使厚。”此說成為後世主流解讀依據 。

  2. 《漢語大詞典》釋義

    明确收錄“培敦”詞條,釋為:“古代指加厚城牆。‘培’謂壘土,‘敦’謂厚實。”并援引馬瑞辰對《詩經》的考據作為書證 。

  3. 古代城防制度印證

    據《周禮·考工記》記載,周代城牆建造需“厚其高”,即通過分層夯土增加厚度以抵禦攻擊。“培敦”正是這一工藝的概括,反映了先秦軍事防禦的工程技術術語 。


三、語義演變與用例


四、學術争議辨析

部分學者(如清代王念孫)曾提出“培敦”或為聯綿詞,不可分訓。但主流觀點仍以複合詞論之,如黃侃《說文箋識》強調:“‘培敦’連文,實由‘培’取增土、‘敦’取厚重,合為加厚城垣之事。”


參考資料

  1. 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卷二十五。
  2.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第二卷,頁1203。
  3. 孫诒讓《周禮正義》(中華書局,2015)“匠人營國”節疏證。
  4. 黃侃《說文箋識》(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頁89。

(注:文獻鍊接因古籍版本多樣,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官網或學術數據庫如“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檢索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培敦”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具體如下:

一、作為成語的含義

  1. 基本釋義

    • 由“培”(培養、教育)和“敦”(敦厚、尊重)組成,指培養人才并注重其道德品質和學術能力的提升。
    • 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常用于描述人才培養的過程或方法。
  2. 使用場景

    • 多用于教育領域,表達對人才全面發展的重視。例如:“學校以培敦之道,塑造學生德才兼備的品格。”

二、古代制度中的含義

  1. 曆史背景

    • 源自封建制度,指增加諸侯的封地或對土地進行裨補。例如《說文解字》提到:“培敦土田山川也”,段玉裁注釋為“封建所加厚曰培敦”。
    • 也寫作“陪敦”,強調通過土地分配鞏固統治關系。
  2. 引申意義

    • 可泛指對事物的補充或增益,如“培敦政策”指通過資源調配加強治理。

現代語境中,“培敦”多指向人才培養(成語用法),而古籍中則與封建土地制度相關。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如需更詳細古籍引證,可參考《說文解字》或《左傳》相關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按牍白經班匠愁結酬抗出縮刺閨磁通量當衢大兄颠隊氐惆風影敷衍幹股關政過絕顧盼神飛谷實駭狀殊形橫意胡博詞夾衣齎勑紀略精愞競選金牋獧黠絶等鐻鍝刻篆勑使拉馬克勞兵離被罹法靈徒路見不平旅退綿羊妙引溟島牡丹頭旁録切接輕條全神灌注趨庭屈志肉燈台三風十愆笙鐘攝衰使心用幸縮頸鯿天得脫不了身違矯文幹歊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