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通賄。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科場·士子謗讪》:“但言官有糾 靳 京口 家人通賂鬻題,疏上不報。”
“通賂”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通賄”,即通過財物進行賄賂或收受賄賂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通”指溝通、連通或通過;“賂”指財物或賄賂(源自《過秦論》等文獻)。組合後表示以財物疏通關系,多用于描述行賄受賄的非法行為。
文獻引用
明代沈德符在《野獲編補遺·科場·士子謗讪》中提到:“言官有糾靳京口家人通賂鬻題”,指官員家人通過賄賂販賣考題,但此舉報未被朝廷受理。
詞性特征
擴展說明
“賂”單獨使用時,既可指贈送財物(中性),也可指賄賂(貶義)。例如《過秦論》中“弊在賂秦”,強調用財物換取利益的不正當性。
提示:該詞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古典文學,現代表述類似含義時多用“行賄”“受賄”等更直白的詞彙。
通賂(tōng lǚ)一詞在古代漢語中是指“通達、通行”的意思。它可以用來形容信息、消息或人流、貨物等在某地流通通暢、順利的情況。
通賂的拆分部首是辶(辵)和貝。辶(辵)是表示“走路”的意思,而貝則表示“財富”。“走路”和“財富”結合在一起,表達了信息、貨物等在不同地方間流通的含義。
通賂一共有11個筆畫,其中辶部為3畫,貝部為4畫,而右邊的一橫為4畫。
通賂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這本古代漢語詞書中,它是隸體字,漢字的一種古老寫法。在繁體中,通賂的寫法為“通赬”,隻是少了左邊的辵部。
在古時候,通賂的寫法略有不同。通字在古代常常寫作兩個半月形并列的象形形式,表示一種廣泛流通;而賂字在古代常常寫作辵貝有探出線條的形狀,表示流通的財物。
1. 這個城市的交通便利,信息通賂。
2. 這家公司的産品暢銷全國各地,深得消費者的青睐,市場通賂。
3. 在古代,絲綢之路使中華文化和商品遠播西域,實現了東西方的通賂。
通達、通行、通信、通暢、通順、賂略、貨賂、傳賂、財賂、通報等。
通達、流通、遷徙、互聯互通
堵塞、阻滞、封閉、隔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