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制約。《舊唐書·李淳風傳》:“第三名四遊儀,玄樞為軸,以連結玉衡、遊筩而貫約規矩。”
“貫約”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存在一定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通常指“制約”或“貫通約束”。根據《舊唐書》記載,該詞用于描述機械結構中通過樞軸連結部件以實現穩定運轉的機制()。例如“玄樞為軸,以連結玉衡、遊筩而貫約規矩”,指通過軸心結構對各部分進行協調和約束。
字義分解
《舊唐書》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史書,用于描述李淳風設計的四遊儀(古代天文儀器)結構。此處“貫約”強調機械部件通過樞軸相互制約,确保儀器的精準運轉()。
現代詞典解釋
部分現代辭書(如漢典、查字典)将其定義為“制約”,但未收錄為成語。另有少數網絡來源(如)提出其可能衍生為“言行一緻”的引申義,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撐()。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舊唐書·李淳風傳》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貫約》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言辭或文章的連貫性和一緻性。貫約表示寫作中的一種技巧,強調各部分之間的銜接流暢,使得文章邏輯清晰、連貫有序。
《貫約》這個字由兩個部分組成:貝(貝字旁部首,讀音bèi)和言(言字部首,讀音yán)。它的總筆畫數為12畫。
《貫約》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這個詞的意義最早出現在《莊子·齊物論》一文中,并在後來的文獻中廣泛使用。
繁體字“貫約”可用來書寫《貫約》。
在古時候,漢字的一些字形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包括《貫約》。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和演變,現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變得更加規範和統一。
1. 他的演講内容貫約,邏輯嚴密,給聽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這篇文章的貫約度很高,讀起來非常流暢。
- 誠信貫約
- 口碑貫約
- 文筆貫約
- 默契貫約
- 情節貫約
連貫、一緻、完整、通順、流暢
雜亂、斷斷續續、散漫、支離破碎、脫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