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逃遁,逃跑。 清 吳敏樹 《己未上曾侍郎書》:“ 楚 南之賊,先以聞風敗遁。”
“敗遁”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ài dùn,其核心含義為戰敗後逃跑,通常用于形容在戰鬥或競争中失敗後逃避的行為。以下是詳細解釋:
曆史或戰争語境
多用于描述古代戰争中戰敗一方潰逃的情景。例如:
清·吳敏樹《己未上曾侍郎書》:“楚南之賊,先以聞風敗遁。”
(此處指敵軍聽聞風聲後未戰先逃。)
現代引申用法
可比喻競争中失利後放棄或逃避,如:“他在創業失敗後選擇敗遁,而非總結經驗。”
若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古籍出處,中标注的原始來源。
《敗遁》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被打敗後逃跑。這個詞由兩個部分組成,分别是“敗”和“遁”。
“敗”字的部首是“貝”,它有貝字旁;筆畫數為7。
“遁”字的部首是“辶”(辵),它有辶字旁;筆畫數為11。
《敗遁》的繁體字為「敗遯」。
古時候《敗遁》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敗》字将負字旁寫為貝,下面是一個大的寶字,表示財物流失,代表被打敗;《遁》則将辶字旁寫為辵,上面是一個人字旁,表示逃離。聯合起來形成一個古代的漢字寫法。
1. 在戰争中,敵軍被擊潰後,一片敗遁的景象。
2. 比賽結束後,失利的隊伍敗遁而去。
1. 逃遁:逃跑,離開。
2. 落荒而逃:被打敗後無處逃跑。
3. 潰敗:徹底失敗。
1. 折戟沉沙:比喻被打敗,失敗。
2. 潰散:像洪水退去一樣,全軍潰散。
3. 卒敗:軍隊全線崩潰。
1. 揚眉吐氣:形容打敗敵人,得意洋洋。
2. 大勝:戰勝敵人。
3. 戰無不勝:形容戰鬥中從未失敗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