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 王通 因上策不用,退居 河汾 之間,授徒自給,嘗講學遊憩于 汾亭 。确址已不可考。 隋 王通 《中說·禮樂》:“子遊 汾亭 ,坐鼓琴。” 清 錢謙益 《蔚村溫如陳翁八十壽序》:“ 确菴子 門人日進,戶履恒滿,人又将以為 汾亭 、 江門 。”
“汾亭”是一個具有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詞語,其解釋如下:
汾亭(fén tíng)指隋代學者王通退隱講學之地。因他提出的治國策略未被朝廷采納,遂隱居河汾(今山西汾河流域)一帶,在汾亭處授徒講學、遊憩。該地具體位置已無法考證。
人物關聯
王通是隋朝著名思想家,以《中說》傳世。他效仿孔子辦學,在汾亭講學,吸引衆多弟子,形成“河汾之學”,對後世儒學發展有深遠影響。
文化象征
汾亭不僅是地理概念,更成為文人隱逸治學、堅守理想的象征。清代錢謙益曾以“汾亭”比喻學術傳承的盛況,如“門人日進,戶履恒滿”。
“汾亭”一詞融合了曆史事件與精神内涵,既指向王通講學的具體地點,也承載着古代士人的學術理想與隱逸文化。其不可考的地理位置,反而強化了它在文化記憶中的象征意義。
《汾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建築物名字,是古代文人雅士聚會或商讨事務的場所。
《汾亭》的部首是“水”,代表與水相關的事物。它由8個筆畫組成,分為“氵”、“品”、“忄”、“廾”、“立”五個部分。
《汾亭》一詞源自于中國古代的一種建築物,叫做“亭”。汾亭是位于山西省呂梁市離繁峪口水庫不遠處、水面高起的一亭,姿态優美,形如水上浮雲。其雅緻風格和優美環境吸引了許多文人雅士的到訪,所以漸漸成為了文人聚會、讨論文化藝術的場所。
《汾亭》的繁體字為「汾亭」,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汾亭》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寫法為「汾亭」。這種古代寫法更為繁複,但仍能識别出現代的字形。
1. 文藝愛好者們定期聚在汾亭,互相交流詩詞文章。
2. 這座汾亭是清代留下的文化遺産,被列為重要曆史建築。
1. 汾亭樓
2. 汾亭山莊
3. 汾亭公園
4. 汾亭文化
5. 汾亭之約
亭台、閣樓、涼亭、亭子、亭院
樓台、大廈、房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