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明乎此則彼亦明。《禮記·王制》“大國之卿不過三命,下卿再命,小國之卿與下大夫一命” 漢 鄭玄 注:“不著次國之卿者,以大國之下互明之。” 孔穎達 疏:“以大國之卿不過三命,則知次國之卿不過再命;大國下卿再命,則知次國下卿一命。故雲互明之。”
“互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多個角度解析,結合不同來源的信息整理如下:
“互明”由“互”(相互)和“明”(明白)組成,核心含義是“相互理解、相互闡明”。它強調雙方或多方在認知或邏輯上的互通性,即通過已知信息推導出未知内容,或達成共同理解。
在古籍中,“互明”常用于邏輯推理。例如《禮記·王制》中,漢代鄭玄注解時提到“以大國之下互明之”,指通過大國的卿的等級(三命)推斷次國卿的等級(再命),體現邏輯上的互證關系。
在語言學領域,“互明”是關聯理論的重要概念,包含三個層面:
作為合成詞,“互明”屬于并列結構,兩字意義相輔相成,共同強化“雙向明晰”的語義特征。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或學術理論,可參考漢典及知網的詳細解析。
《互明》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拆分後的部首是“亻”和“日”,其中“亻”是“人”的偏旁部首,表示與人相關的意義;“日”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太陽或光明。
《互明》共有9個筆畫,其中“亻”部分5畫,“日”部分4畫。
《互明》一詞的來源比較明确,是由中國古代思想家荀子提出的。荀子的主張是主張任人唯親,人與人之間應該互相通明,彼此理解,實現和諧共處。
《互明》的繁體字為「互明」。
古代的漢字寫法在一些方面與現代有所不同。根據考古研究,古代有關《互明》的文字記載通常是以篆書形式出現,其形态相較于現代書寫有所變化。
現代例句1:相互寬容、理解和互明是維護家庭和諧的重要方法。
現代例句2:隻有通過互明、互相信任,我們的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結果。
互相、彼此、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相互明了、互通、互諒
相互不明、隔閡、偏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