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園名。在 北京 西直門 外,原為皇家的 三貝子花園 ,1906年改建為“萬牲園”,園内有動物供人參觀,解放後,改為北京動物園。
萬牲園是中國近代首個以展示活體動物為主的公共園林,其名稱源于古代漢語中"萬"表數量龐大、"牲"指代家畜與動物的組合。該園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由農工商部侍郎唐文治奏請設立,選址北京西直門外樂善園舊址,占地面積約10公頃,最初主要豢養南洋大臣端方自德國采購的獅、虎、斑馬等珍禽異獸。
根據《北京志·動物園志》記載,萬牲園得名包含雙重含義:其一指代園内彙集寰宇奇獸的規模特征,其二暗合《周禮》"以牲邦國"的禮制思想,體現清廷"師夷長技"的改良意圖。1908年正式開放時,慈禧太後親賜"萬牲園"匾額,使其成為兼具動物展覽與農事試驗功能的官辦機構。
在建築規制方面,萬牲園開創性地融合了西方動物園管理模式與中式園林營造技藝。據《中國園林史》考證,園内劃分為獸亭、鳥室、水禽池等功能區,采用鐵栅欄與玻璃溫室等新型材料,同時保留傳統亭榭景觀,形成"中西合璧"的獨特風貌。這種創新模式對民國時期各地公園建設産生深遠影響。
隨着時代變遷,萬牲園曆經多次改制:1912年更名為"中央農事試驗場",1929年歸屬北平特别市政府管理,1955年正式定名為"北京動物園"。現今園内仍完整保存着暢觀樓、豳風堂等清代建築遺存,其中暢觀樓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見證着中國近代動物園發展史。
萬牲園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座近代公共動物園,現為北京動物園的前身。以下是其詳細解釋及相關背景:
“萬牲園”由“萬”(衆多)、“牲”(牲畜/動物)、“園”(場所)組成,意為彙集多種動物的場所。其名稱源于1906年清政府将北京西直門外的三貝子花園改建為動物園,以“萬牲”強調動物種類繁多。
籌建背景
1905年,清政府派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受西方公共文化設施啟發,提議建設動物園。同時,慈禧太後因觀看德國馬戲團表演後産生興趣,推動籌建。
建立與開放
1906年,清廷以農事試驗場名義選址三貝子花園,并耗銀3萬兩從德國購回59籠珍稀動物。1907年7月正式開放,成為中國首個對公衆售票的動物園,門票成人8銅元、孩童半價。
重要事件
萬牲園不僅是近代中國公共文化設施的裡程碑,也見證了清末改革嘗試與曆史變遷。其名稱雖已更替,但作為北京動物園的前身,至今仍承載着重要的文化記憶。
辯絜伯成子高捕風捉影菜牛超格遲暮之年蚩庸打掠釘鉸範銅繁用法醖賦閑戆闇閣試貴位旱雲恨怨鴻斷魚沈鑒拔将軍府監獄家賊棘霸寄打浸淬軍壘刊立擴印來派柳耳漏隙馬屁浡綿羊縻爛明閃閃民族主義坡谷遣除起茶清茶淡飯清德輕少三法山芎聖人師實事求是時鮮姝姝屬寓思辯死業所處太甯太孫特進橐囊維楫相次小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