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調饍的意思、調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調饍的解釋

見“ 調膳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調饍"(tiáo shàn)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典籍和特定語境中仍有出現。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字源與基本釋義

  1. 字義分解

    • 調(tiáo):本義為協調、調配,引申為調整滋味。《說文解字》釋為“和也”,指使不同元素和諧統一。
    • 饍(shàn):同“膳”,指食物、飲食。《周禮·天官》注:“膳,牲肉也”,後泛指飯食。

      組合義:指對飲食的調配與烹饪,強調通過調和使食物滋味適宜。

  2. 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調饍”意為調理膳食,即通過調配食材與調味,使菜肴達到美味可口的狀态。其核心在于“調和五味”,體現烹饪中對味道平衡的追求。


二、典籍與曆史用例

  1. 《周禮》中的禮制背景

    古代宮廷設“膳夫”一職,專司“調饍”。《周禮·天官·膳夫》載:“膳夫掌王之食飲膳羞,以養王及後世子”,其職責包含食材選擇、烹饪調配及獻食禮儀,體現“調饍”的制度化實踐。

  2. 文人筆下的飲食美學

    清代袁枚《隨園食單》強調:“烹調者,甯淡毋鹹,調饍之道也。” 主張通過適度調味凸顯食材本味,反映“調饍”對烹饪哲學的滲透。


三、引申義與文化内涵

  1. 養生關聯

    中醫典籍《飲膳正要》(元代忽思慧著)将“調饍”與養生結合,提出“飲食有節,調饍有方”,主張依四時、體質調配膳食,以達到“治未病”的效果。

  2. 禮儀象征

    在古代禮儀中,“調饍”不僅是技術,更是“敬事”的體現。《禮記·内則》載:“父母在,朝夕膳羞必躬調饍”,子女親自為父母調配飲食,以表孝道。


四、現代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調饍”多見于研究古典飲食文化、中醫養生或曆史文獻的語境。例如:

“唐代宮廷的調饍技藝,融合了胡漢飲食精華。”(《中國飲食文化史》)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
  2.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2015)
  3. 《飲膳正要校注》(人民衛生出版社,2014)
  4. 《隨園食單》(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5. 《中國古代飲食文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網絡擴展解釋

“調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解釋

  1. 拼音與結構
    讀音為diào shàn,兩字均為左右結構。其中“饍”是“膳”的異體字,因此“調饍”等同于“調膳”。

  2. 核心詞義

    • 司廚、烹調:原指掌管廚房事務或烹饪技藝,如《周禮》中“膳夫”的職能延伸。
    • 操持家務:引申為管理家庭日常事務,常見于古代文獻中對家庭主婦職責的描述。
    • 賦閑家居:進一步衍生為退隱閑居的狀态,多用于形容官員卸任後的生活。

二、相關詞彙與用法

三、應用場景

該詞屬古漢語用法,現代語境中較少出現,多見于古典文學或曆史研究領域。例如描述古代官員退隱後“調饍自適”,即強調其閑居狀态。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安泰不可逋券沉積岩淳鹵榱崩棟折錯安頭敵衆我寡鬥戰多大霎粉定格礙根塵廣場廣土衆民管搉官衫鬼羅刹海螺手盒帶黑檔黑松使者佷戾闳肆翚甍胡笳餬口降谪九筋黃列陳漓淋陋室銘羅鍋兒牛識字萍氏暴曬清風兩袖齊竦秋秋翐翐攘斥鋭翰傷苦沈羲十八獄詩義書館水犀甲殊鄰説不上四花太湖石提籃挺力筒子皮土中宅文價閑默獮狩系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