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火礮的意思、火礮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火礮的解釋

亦作“ 火砲 ”。亦作“ 火炮 ”。1.利用火力(火藥發明後用火藥)發射彈丸的重武器。 唐 武元衡 《出塞作》詩:“白羽矢飛先火礮,黃金甲耀奪朝暾。”《宋史·兵志九》:“﹝ 孝宗乾道 ﹞四年,幸 茅灘 教閲……兵分東西,呈大刀、火砲。”《說嶽全傳》第十六回:“在 三山口 各處緊要關隘,遍設伏兵火炮。”

2.指鞭炮。 沙汀 《範老老師》:“接着他高高興興買了餅和火炮回去。”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火礮(huǒ pào)是古代中國對抛石機類武器的統稱,後演變為早期火藥武器的名稱。以下是漢語詞典角度的詳細釋義:


一、基本釋義

  1. 字義構成

    • 火:指火藥或燃燒特性。
    • 礮(同“炮”):本義為“機發飛石”,後引申為發射火藥彈丸的武器。《說文解字》注:“礮,機石也。”
    • 合義:指利用火藥推力或機械力發射彈丸的重型武器。
  2. 曆史演變

    • 宋代以前:指抛石機(如回回礮),通過杠杆原理投擲石塊。
    • 宋元時期:隨火藥技術發展,逐步指代管形火器(如突火槍、火铳)。
    • 明清時期:泛指金屬鑄造的火炮,如“紅夷大炮”。

二、權威文獻考據

  1. 《武經總要》(北宋·曾公亮)

    記載“火礮”為抛射火藥包的投石機,屬早期火藥兵器 。

    原文:“凡砲,軍中之利器也,攻守師行皆用之……火砲以火藥包擲敵。”

  2. 《宋史·兵志》

    南宋時“火礮”已用于守城,如襄陽之戰中“燃礮發火,聲震天地” 。

  3. 《漢語大詞典》

    釋義:“古代利用機械力或火藥發射石彈、火球的兵器。”

  4. 《辭源》(修訂本)

    強調“礮”為“炮”的異體字,特指冷熱兵器過渡時期的武器形态 。


三、技術特征與分類


四、文化影響


資料來源:

  1. 曾公亮《武經總要》(中華書局影印本)
  2. 《宋史·卷一百九十七·兵志十一》
  3.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7)
  4.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
  5. 王兆春《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網絡擴展解釋

根據權威詞典解釋,“火礮”一詞有以下兩種含義:

  1. 武器本義 指利用火藥發射彈丸的重型武器,是“火炮”的異體寫法。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軍事裝備,如《魏書》等史書記載了其在水戰中的使用。

  2. 成語引申義 作為形容詞性成語使用時:

    • 由“火”(象征激烈)和“礮”(象征威力)組合而成
    • 形容言辭激烈、氣勢洶洶的狀态,如:“他的發言如火礮般震懾全場”

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及成語化表達,現代漢語中多采用“火炮”作為武器名稱,而“火礮”的成語用法則保留在特定文學語境中。需注意與“火栰”(着火的木筏)、“火旆”(紅色旌旗)等形近詞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北轅比德冰廳壁毯搏掩步步高升不拉蒼松翠柏剗艾創迹舛戾除落刺事耽古彫疎地盤都廁番直斐什俯仰由人服約甘蟲觥政貫緯黑曆華鱗瓠歌護門草魂銷腸斷活結貨利呼吸道姜肱被攪攪碣文鸠哺開秋諵諵讷讷旁親鋪程氣竭聲嘶人公裡塞淵三筆六詩鳝羹商韓生态環境矢命蝨心收谷黍穰四稍陶物同契統壹投醪投卵擊石王侯臘忘情負義污萊